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2的博文

[吉打/游记] 双溪古洛 (Sungai Korok) 米较半日游——加工稻米的过程竟然那么复杂!

图片
2022年12月12日,星期一,阴。 亲友带我来到象屿山以北的双溪古洛 (Sungai Korok) 参观一家米较。从亚罗士打出发,先是朝着象屿山的方向前进,沿着象屿山路直走就能抵达双溪古洛。途经四间学校,先是两间国小,再是一间华小和一间国中。 「你看这间小学。」亲友忽然指着象屿山路左侧的国小。「以前我中学的时候,就在这间小学的校舍上课。」 「小学?」我赶紧拿出手机拍了两张照片。「你说的是哪一间小学?这里有两间啊,一间名叫 Gunong,一间名叫 Sri Gunong。」 「嗯?有两间?... 我记得以前只有一间国小,名叫 Gunong 。那时中学校舍还没建好,就借用几间小学的校舍来上课。Gunong 是其中一间,一间在  Alor Biak,还有一间在吉打大臣屋子对面的学校,呃 ... 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后来我升上中四,就转去另一间学校了,因为这里没有理科班。」 象屿山 Gunung Keriang 不到两分钟,我们来到象屿山山脚下的小镇。 「这间就是我以前读的小学。」亲友又指向马路右侧。「益群华小。」 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马路两侧只剩下不断往后飞奔的稻田、枯树和野草。「待会回来的时候你再留心看看,学校在你的左手边。益群旁边的国中,就是我刚才说的新校舍。」亲友说。 象屿益群华文小学 SJK(C) Yih Choon 再往前走一段路,视野顿时开阔。笔直的马路与大河平行,两侧建有锌板屋,屋子后方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两分钟后,路边出现一座警察局。 「这一带叫做 Balai Pos,因为这里有 balái-keng(警察局)。」亲友说。 「不是 Polis 吗?为什么叫 Pos 呢?」 「这我也不知道,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叫的。」 沿着马路继续行驶一分钟后,亲友把车停在路边。他 看着大河对岸的小森林说:「那里就是我的老家,很久没人住,现在都变成森林了。里面还有一条小河,河里有鱼和小虾子,我们拿网去抓。」 「刚才那里叫 Balai Pos,那这里叫什么? 」我问道。 「这里叫什么来着 ...  」亲友想了很久。 「啊我想起来了,这里叫  Pida Empat。我以前搭巴士时和司机说 Pida Empat,巴士就会停在这里。 」 根据资料,Pida 是当地人对于灌溉稻田的引水渠 (Feeder Canal) 网络的称呼 [1],Pida ...

[吉隆坡/老街] 从苏丹街 (Jalan Sultan) 走到独立广场!不一样的吉隆坡半日游!

图片
吉隆坡 (Kuala Lumpur),马来西亚的首都,位于鹅唛河 (Sungai Gombak) 和巴生河 (Sungai Klang) 交汇之处,是一座新旧交织、多种文化齐聚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代——拉惹阿都拉 (Raja Abdullah) 从巴生酋长手中接过巴生河流域的统治权,并招募华人到巴生河中上游区域开采锡矿。吉隆坡逐渐发展成雪兰莪最大的矿区。1867年巴生酋长之子拉惹马哈地 (Raja Mahadi) 为夺回锡矿权而攻打巴生,雪兰莪内战因此爆发。 1873年,雪兰莪内战结束,吉隆坡满目疮痍。叶亚来向苏丹和英国商人借贷,修路建屋、引进大批华工、重开矿场、鼓励马来人开发耕地;吉隆坡在叶亚来的重建与治理下逐渐走向繁荣 ,人口增长,治安良好。1880年,英殖民政府把雪兰莪的行政中心从巴生迁至吉隆坡,与叶亚来共同治理吉隆坡。 巴生河 1882年, 瑞天咸 (Frank A. Swettenham) 出任雪兰莪第三任参政司,致力于整顿吉隆坡市容。在 1881年至1884年间吉隆坡发生两次大火灾和一次大水灾后,瑞天咸着手推动改建计划,和叶亚来合作将吉隆坡的亚答叶木屋逐步改建为砖屋。 1885年叶亚来去世,英殖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吉隆坡管辖权,对吉隆坡部分市区进行规划和整修,比如在1888年兴建新的中央市场、在1896年吉隆坡成为马来联邦首都后兴建一系列带着摩尔式建筑风格的行政大厦——最终形成 吉隆坡 如今不同风格的建筑林立于市的奇景 [1][2][3]。 目录 1  苏丹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