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

[槟城Penang/景点美食] 槟岛南部半日游:蛇庙、峇都茅与浮罗山背 (Balik Pulau) 大街


却说在四月即将到来之际,亲友偶然得知槟城浮罗山背有一档煎蕊,口碑不错,便想去尝一尝。她提出建议:「要不看看沿途有什么景点可以走走?走到中午十二点,刚好可以去吃煎蕊和叻沙。」

「如此甚好。」



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晴。

早上九时,我们从双溪大年出发,取道南北大道和槟威大桥,在一个小时后来到槟岛南部的峇都茅。


峇都茅 Batu Maung 


峇都茅是一座位于槟岛东南端的渔业小镇,拥有一座深海港口,世界渔业研究中心 WorldFish 总部所在;附近的马来甘榜有快乐村 (Kampung Seronok)、敏再村 (Kampung Binjai)、峇东 (Permatang Damar Laut) 和直落登布雅 (Teluk Tempoyak) 。因靠近峇六拜 (Bayan Lepas) 自由贸易工业区和苏丹阿都哈林大桥(槟城第二大桥)的地理位置而出现迅速发展 [1][2]。

二战时期,英军在峇都茅的一座山丘(Bukit Batu Maung) 建设军事基地,基地后被日军占领,改成牢房和刑场;2002年被改建为战争博物馆 [1]。

敦林苍佑医生大道

1.1 郑和三保宫 Sam Poh Footprint Temple


峇都茅郑和三保宫 谷歌地图坐标:5°17'07.2"N 100°17'26.5"E

跟着谷歌地图导航指引——离开敦林苍佑医生大道后会遇到一个交通圈,选择交通圈第一个出口(九点钟)后会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在这里需特别留心——郑和三保宫位于海边,地势比马路低,因此通往郑和三保宫的入口从远处看就像是一片树林、没有路的样子,挺容易错过的。
 

树林旁的入口


从斜坡下来即是停车场,停车场旁的山壁上有一幅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壁画,壁画的对面是一张巨大的告示牌,讲述郑和三保宫的历史和庙内脚印」的相关传说。



峇都茅郑和三保宫牌坊
峇都茅郑和三保宫牌楼
对联作于乙亥年 (1995) 仲秋 刘作云撰 建源书:
四海沐天恩郑公当年来探胜
石崖留足印晚辈此日复登临

根据资料,马来西亚有四间纪念或供奉郑和的庙宇:
一、马六甲宝山亭 (Poh San Teng Temple, 1795) 
二、砂拉越尖山义文宫三保庙 (Ngee Boon Kiung San Poh Temple, 1875)
三、登嘉楼三保公庙 (Tokong Keramat Cheng Ho, 1942) 
四、槟城峇都茅郑和三保宫 (Sam Poh Footprint Temple, 1995) [3][4]。


位于槟城峇都茅的郑和三保宫创建于1795年,原是一座简单的祭坛,后发展成庙宇,曾在1995年和2016年各修复一次 [3]。庙中供奉郑和塑像,塑像和香炉前是一个被花草围绕的圆坑,坑里是另一个形似脚印的浅坑。



关于这个形似脚印的浅坑是怎么出现的,不同族群有不同的传说故事,皆记录在入口牌坊旁的告示牌上:

华人认为是「三保公郑和留下的脚印」;马来人认为是「巨人Sang Gedembai 留下的四处脚印之一,其他三处在峇六拜、阿曼岛(Pulau Aman) 和木蔻山 (Pulau Jerejak)」;印度人认为是「罗摩衍那 (Ramayana) 中哈努曼天神(猴神)为拯救罗摩之妻悉多 (Sita) 而跨越印度洋时所留下的脚印」。

诸多传说甚是有趣,为这个浅坑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郑和铜像


三保庙旁有一座郑和铜像,高2.5公尺,北京打造、耗资6万令吉,由MBI国际集团创办人张誉发捐赠,在2016年年尾揭幕 [5]。铜像下有小告示牌:

「公元1405-1433,明朝三宝太监郑和奉皇命七下西洋。率员二万七千八百、庞大船队二百四十多艘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出使三十多个地方国家;串连诸国贸易文化交流,最为着名人类伟大航海历史 - 郑和下西洋。」



在三保宫后方有一座似是扩建的亭子,亭子里有桌椅和一个玻璃柜。玻璃柜里展示的是宝船模型和一块黑石——由于四周没有告示牌,无法确认后者是什么,目前在网络上也没找到相关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亭子的梁柱上有斗栱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构件组合——简单来说,「栱」是长方形短木,像一个躺着的括号;「斗」是栱上两端垫着的小方形木块;带着不同凹槽形状的斗栱有不同的名称和用途,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一个复杂而美丽的结构,撑起更大更重的屋顶 [6][7]。

斗拱结构



三保宫建筑还有另一个特别之处——屋顶垂脊上有跑兽!

古时为了固定垂脊上的瓦片,工匠便在瓦片之间钉钉子,跑兽就是从钉帽演变而来的装饰物,都带有祥瑞之意;跑兽越多,代表建筑等级越高。第一个立在最尾端的是骑着鸡的人,不属于跑兽,被称为「骑凤仙人」,依据传说有「逢凶化吉」和「再往前走一步,就要掉下去了」的寓意;在仙人后方的两只跑兽看起来像是凤和狮子,前者代表「圣德之瑞象」,后者有「勇猛威严」的寓意 [8][9]。

跑兽

屋脊上的螭吻:龙之第九子,龙头鱼尾,寓意避火防灾 [10]


站在寺庙前的观景台,可见远处停泊在海岸的渔船。身后偶尔传来几位大叔闲聊声和鸟叫声,是个观赏美景的好地方。可惜如今已是早上十时,阳光猛烈,在这样的阳光下再多站个十分钟,估计就要中暑了。



1.2 东姑阿都拉曼水族馆 Akuarium Tunku Abdul Rahman (AkuaTAR)  



距离峇都茅郑和三保宫不远有一座公立水族馆,名为东姑阿都拉曼水族馆 (Akuarium Tunku Abdul Rahman, AkuaTAR),起初是一座集渔业设备博物馆、水族馆和鱼类研究于一体的研究所, 于1968年9月由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开幕,展示的有64种淡水鱼和34种咸水鱼;1982年因年久失修而关闭,1996年迁至峇都茅后重新开放。2013年6月进行装修升级工程,隔年8月正式开放至今。目前水族馆由鱼类研究机构 (Insitut  Penyelidikan Perikanan) 管理,进行有关繁殖珊瑚、海马和小丑鱼的研究 [11][12][13]。

东姑阿都拉曼水族馆 谷歌地图坐标:5°17'12.2"N 100°17'10.7"E


截至2023年3月,水族馆营业时间如下:

星期三休息

星期一、二、四        
早上10时至中午12时   下午2时至4时

星期五                        
早上10时至中午12时   下午2时45分至4时

星期六、日                
早上10时至下午4时

售票处只收现金,入门票价如下:
7至12岁的儿童    RM2.00
12岁以上的成人  RM5.00 
55岁以上的乐龄人士    免费


水族馆不大,有冷气供应,环境舒适,气温适中;每个鱼缸里都是不同品种的鱼群,游来游去,很有活力。由于对鱼类没有研究,肚子也没什么墨水,叫不出名字,在不同的鱼缸之间逛了一圈后只能惊叹一声:

这些鱼好漂亮啊!






继续往里走,能见到更多各类淡水鱼和咸水鱼,不过有些鱼缸下的告示牌似乎没有随着鱼缸里的鱼种变化而更换,展示的照片和鱼缸里悠游的鱼群不同。走着走着,终于找到了「叫得出名字的鱼」——小丑鱼!水族馆有小丑鱼和珊瑚专区,甚至还展示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小丑鱼。

小丑鱼

小丑鱼和珊瑚区



水族馆的尾端是一座昏暗的讲堂,见到讲堂前那座好大好大的鱼缸后顿时明白为何讲堂是昏暗的——在近乎漆黑的环境中,人们的视线会自然地集中在散发浅蓝色光芒的大鱼缸上。一只大海龟正缓缓地扫动鳍状肢,和其他鱼类一起游在浅蓝的水中,看着很是自在。



从讲堂出来就是安置大型鱼类的露天鱼池——这个区域没有冷气供应,特别闷热,才走不到十分钟就满身大汗。鱼池旁有一座布氏鲸 (Bryde's whale) 骨骸,这只鲸鱼长40尺,是在2011年2月被人发现死在吉打沙亚岛沙滩 (Pantai Pulau Sayak) 上。



若对吉打沙亚岛沙滩在哪里产生好奇,可点进这篇游记看看:




水族馆的出口前设有纪念品店和餐饮店。由于正逢斋戒月,餐饮店铁闸门紧闭,空无一人,略显冷清。整体来说,水族馆设备虽然看着有些陈旧,不过其中的鱼类都很有活力。我们在每一个鱼缸前驻足数分钟,逛了四十分钟左右才来到出口,算是不错的体验,值得来看看。

直落公巴码头 Dermaga Teluk Kumbar



前往直落公巴的路线

早上11时。离开峇都茅的20分钟后,我们来到直落公巴 (Teluk Kumbar),槟岛南部的一座渔村。网络上关于直落公巴的资料不多,以推荐海鲜、牛油咖啡和扁担饭为主。售卖牛油咖啡和扁担饭 (早上是 Nasi Kandar Daud,晚上是 Nasi Kandar Nathrah) 的是位于大路旁的美雅茶室——可惜我们来的时间不对,茶室已经收档,下次得要趁早。


美雅茶室 谷歌地图坐标:5°17'15.5"N 100°13'56.6"E

距离美雅茶室不远有个路口,往左的路通向一座名叫美湖 (Gertak Sanggul) 的渔村。此时亲友忽然想起自己以前曾经来过这里的经历,记得这里有一片沙滩;于是依着回忆找路,不久就找到了记忆中的那片沙滩。

沙滩在一家马来餐馆的后方,建有一座长长的码头。
 
直落公巴码头 谷歌地图坐标:5°17'14.4"N 100°13'46.2"E



直落公巴码头

「 这里是渔船停靠的码头。以前这条桥两边都停着渔船,你可以直接走过去和渔夫说要买鱼,一袋小鱼,二令吉而已。」亲友说。

此时接近中午,天气炎热,沙滩上空无一人,特别平静。独自朝远处的亭子走去,见到桥面上破碎干裂的白色贝壳、干透死亡的螃蟹和人类留下的垃圾,桥身两侧的栏杆多已生锈,部分断裂,部分倒塌。离开海岸越远,海风越大;忐忑地握住手中的伞,在三分钟后走到尾端。




码头尾端是一座小亭子,亭子屋顶破洞、角落堆了些垃圾,生锈的栏杆同是摇摇欲坠。站在茫茫大海之上回望槟岛,有种「在太空站上看地球」的诡异错觉,挺奇妙的感觉。这里在日出日落之际应该会有不同的景色,只是这座码头的情况看起来不大理想,要前来看看还得小心。




浮罗山背 Balik Pulau 


早上11时30分,我们离开直落公巴沙滩,前往浮罗山背吃午餐。

浮罗山背位于槟岛西南部,背山靠海,因马来语「di sebalik pulau」(意即位于山的背面 )而得名;华人居民以客家人为主,从事渔业或农业,出产的水果、榴莲和豆蔻闻名遐迩 [14][15]。

浮罗山背大街停车场 谷歌地图坐标:5°21'06.0"N 100°14'08.5"E


关于浮罗山背最早开垦的历史众说纷纭,确切年份已不可考,目前已知1786年英国人正式占领槟榔屿的时候,当时岛上已有58位居民。莱特 (Francis Light) 采取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并引进大量移民劳工前来发展槟榔屿,包括华人、印度人和来自泰南、马来半岛和北苏门答腊的马来人 [14][15]。其中客家人(以惠州人为主)选择在浮罗山背落脚定居,逐渐形成客家社会,和同来开垦的马来人和平共处。179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肉豆蔻和丁香引进浮罗山背,同时亦有华人开辟橡胶园和椰子园;浮罗山背在19世纪初逐渐发展成农业中心 [16][17]。


由于地处偏僻,浮罗山背得以远离战乱,很多人为此逃到浮罗山背——1821年,暹罗占领吉打,马来人为躲避凶残的暹罗军而从吉打逃到浮罗山背;1824年,英国和荷兰签订英荷条约,马六甲海峡以西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归荷兰人统治,部分亚齐人不愿被荷兰人统治,因此来到浮罗山背;1868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很多客家人为避开清军围剿而逃到海外避难,辗转来到浮罗山背;二战时期(1941-1945),也有华人为躲避日军而从乔治市逃到浮罗山背。如今的浮罗山背大街,也被称为 「公司」 (Pekan Kongsi) ,是当时华人聚居发展而来的市区,浮罗山背贸易中心和英殖民政府行政部门所在 [14][15]。

浮罗山背纪念碑交通圈 (1882)

浮罗山背大街有两排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店屋和三座重要的历史古迹,分别是建于1882年的浮罗山背纪念碑交通圈、成立于1854年的耶稣圣名堂 (Church of the Holy Name of Jesus) 和建立于1894年的浮罗山背玄武山玄天上帝庙。

耶稣圣名堂 (1854)

浮罗山背玄武山玄天上帝庙 (1894)

除了历史古迹,浮罗山背还有五幅大型壁画,分布在浮罗山背大街和双溪槟榔路的店屋上,分别是:《补渔网的老人》、《马来武术》、《割橡胶的女人》、《客家女人》和《打金匠》,前四幅壁画是俄罗斯画家茱莉亚 (Julia Volchkova) 于2016年的作品,最后一幅是立陶宛画家尔纳斯 (Ernest Zacharevic) 于2014年的作品 [18][19][20]。

不过,此行我们只在浮罗山背大街找到两幅壁画《补渔网的老人》和《马来武术》,黑白的壁画《打金匠》已经褪色而变得模糊,在2019年被另一幅壁画《面包叔叔》取代 [21]。当时没能找到另外两幅壁画,回到家中才在谷歌地图上找到位置 :- 

壁画《割橡胶的女人》位于双溪槟榔路 
谷歌地图坐标:5°21'03.5"N 100°13'58.6"E

壁画《客家女人》位于大街
谷歌地图坐标:5°20'59.0"N 100°14'02.6"E

壁画《补渔网的老人》 谷歌地图坐标:5°21'05.6"N 100°14'08.0"E

壁画《马来武术》  谷歌地图坐标:5°20'57.9"N 100°14'01.5"E

壁画《面包叔叔》  谷歌地图坐标:5°21'09.5"N 100°14'10.7"E



3.1 浮罗山背大街停车场美食 Balik Pulau Old Market Car Park 


浮罗山背大街停车场 谷歌地图坐标:5°21'06.4"N 100°14'08.3"E

早上11时50分,我们抵达浮罗山背大街停车场。此行的目的地——浮罗山背煎蕊货车小贩已经抵达现场,不过煎蕊还在准备中(中午十二时才开档)。我们就先吃个豆腐花,以豆腐花垫垫胃才去吃叻沙。豆腐花一碗RM2,热腾腾的,淋上甜而不腻的糖浆,入口有饱足感,值得一试。

豆腐花


烈日当空,豆腐花烫嘴,也不知亲友是如何吃得那么快。我才呼呼吃了两口,亲友已经吃完,将铁碗还给小贩,对我说:「我们先去吃叻沙,你慢慢吃,等下再过来。」

我点点头,十分钟后才走到南光茶室。


南光茶室金叻沙


茶室内只有五张桌子,亲友占了一张,三张无人。叻沙早已上桌,亲友把半碗叻沙拨去另一个碗食用,留了一半给我。亲友向我解释:「这个是泰国叻沙,她(档主)说泰国叻沙不辣,Asam Laksa 才辣。你吃看会不会辣?我吃是没有辣。还有这个豆蔻汁,你要不要一杯?」

我也点了一杯豆蔻汁,却忘了记录豆蔻汁一杯多少钱——可以确认的是一瓶豆蔻汁 RM10(一瓶能填满三杯左右)。泰国叻沙一碗 RM7,入口清甜,鱼肉碎很多,辣度尚能接受,用料很足,吃得很开心。


却说这时煎蕊货车已经开档——煎蕊一碗RM4.50,在热天里吃着倒是痛快,不过不知是不是刚才吃了太多带着强烈味道的食物,煎蕊味道比较普通。货车小贩另有售卖啰吔 (Rojak),小的一盘RM5,又咸又辣的酱料下是脆脆的饼、jambu (水蓊)、bang-kuang (沙葛)、黄梨和一种酸酸软软的不明水果——口感就像是生芒果,总体来说还算不错。


啰吔 (Rojak)

4  槟城万脚兰福兴宫蛇庙 Snake Temple 


此行最后一个目的地是位于峇六拜的槟城万脚兰福兴宫,或蛇庙。前往蛇庙的路程比较简单,入口明显,坐落在工业区旁,同是跟着导航即可到达。蛇庙前是停车场和一排售卖纪念品的商店——许久未见这么多的纪念品店,整道墙的冰箱贴、各式各样的零食和特产,看着甚是怀念,想起以前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收集当地特制冰箱贴的日子。

万脚兰福兴宫蛇庙 谷歌地图坐标:5°18'51.3"N 100°17'07.1"E

苏丹阿兹兰沙路左侧进蛇庙的入口

蛇庙外的商店


槟城万脚兰福兴宫,或称蛇庙、清云岩,始建于1850年代,1873年得英国商人大卫·布朗 (David Brown) 还愿捐地,直到1880年才完工。神庙建好后,常有来历不明的蛇出现于庙内,因此得名蛇庙。后在1886年、1971年和2006年各进行一次大型修复工程,形成如今的模样。蛇庙供奉的是清水祖师,神像和香火是由一位僧人于1800至1820年间从安溪奉请来槟城 [22][23]。

蛇庙目前由槟城福建公司管理,有三个重要庆典,分别是:
一、每年农历正月初六 - 清水祖师千秋宝诞和请火仪式(从三道火焰的火势测出那一年的槟州运程,一道火焰代表一季运程 [24])
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 清水祖师成道日
三、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六 - 清水祖师圆寂日 [22]


蛇庙为闽南式三开间单殿庙宇,主殿前带拜亭,左右各有一护室。主殿供奉清水祖师、注生娘娘、阎罗天子和三十六天将。

拜亭



主殿

清水祖师,俗称祖师公 (Chor Soo Kong),原是一名宋代僧人,俗姓陈,出生于福建永春,在世时热心于慈善事业,因祈雨经常获应而闻名;于公元1101年在安溪清水岩圆寂。圆寂后即被闽南地区的人们奉为神明,作为祈雨的主要对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佛教俗神,到了南宋时期也拥有治病、驱逐蝗虫和防御盗贼的职能 [25]。

左护室

右护室不开放给公众参观,左护室只公开走廊部分。左护室和主殿之间有一座天井,天井下是供奉福德正神的神龛和一棵树,树上有青蛇。青蛇静静地伏在树上,没注意看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从左护室出来就是开放让游客与蛇类合照的大厅,我们没敢尝试合照,只在玻璃柜外远观那些一动不动的蟒蛇。根据资料,蛇庙内另有两件重要文物,一是蛇庙正门口一对刻有「同治十二年 (1873)」的石狮子 [26],二是一口1886年制造的古钟——古钟就在安置蟒蛇的玻璃柜旁。


古钟 (1886)

石狮子 (1873)


从后门走到蛇庙后院,即是灵蛇养殖基地和观音殿。花树茂盛,平静祥和,树叶间有正在运作的自动洒水装置,应该是为蛇散热解暑。


观音殿

下午2时,我们正式打道回府,槟城南部半日游圆满结束。品尝了浮罗山背的美食叻沙与煎蕊,也参观了好几处特别的景点——在郑和三保宫了解神秘「脚印」背后的传说,在东姑阿都拉曼水族馆了解本地河域与海域所拥有的鱼种;在直落公巴码头回望槟岛,最后在蛇庙见识人与蛇共存的奇观。收获颇丰,不虚此行。期待下次再去槟城。


-完-



参考资料
[14] Malim, Mohd Nasser (2016) Perubahan Pentadbiran Daerah Dan Tanah Di Balik Pulau, Pulau Pinang 1888-1956.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Source: MOHD_NASSER_BIN_MALIM_24(NN).pdf (usm.my)
[18] 符合当地风土民情 浮罗山背添3壁画光华日报 | 1910年创刊 创新每一天生活 (kwongwah.com.my)
[20] 《槟城的另一面 - 浮罗山背》Aug 2022 Source: Balik-Pulau..pdf (mypenang.gov.my)
[25] 林國平清水祖師信仰探索》1999,《圓光佛學學報》第4期 頁21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