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

[吉打/老街] 双溪大年新街场 (Pekan Baru Sungai Petani) 之一:大街与钟楼

Sungai Petani Clock Tower 双溪大年钟楼

双溪大年 (Sungai Petani),处于槟城和亚罗士打之间的要道上,因其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和橡胶业的崛起而得到英国人的重视,从1912年开始迅速发展成以橡胶交易为主的市镇,随后在1915年取代哥打瓜拉姆达 (Kota Kuala Muda) 成为瓜拉姆拉县的行政中心 [1]。由于远在英国人来到吉打之前,华人已在河流上游一带定居(也就是现在的老街场 Pekan Lama),因此由英国人发展的新街道——大街、二街、三街等则被统称为新街场 (Pekan Baru) [2][3]。

双溪大年新街场和旧街场
不那么准确的地图

关于「双溪大年」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取自穿过城市中心的大河名称——这条河在很久很久以前名叫 Sungai Bertanding,和另一条河 Sungai Bumbung Lima 平行,同属马莫河支流。由于两者平行,像是在相竞流向马莫河,因此得名 Bertanding(马来语意为比赛、竞争)。后来英国人觉得拗口,就改成 Petani [4][5]。

二、源自泰国的北大年 (Patani) ——在很久很久以前,北大年人通过水路和陆路来到马莫河河口一带 (Lembah Merbok) 进行贸易活动,日子久了就有人定居在河边,逐渐形成村落。由于村落里多为北大年人,因而得名 [2][4]。也有说法指出北大年人是为躲过暹罗 (Siam) 军的追杀而逃来这里,由于地方隐秘而没被暹罗军发现,于是在此定居 [5]。



目录


Jalan Ibrahim Sungai Petani 双溪大年大街

2022年6月8日,星期三,晴。

住在双溪大年两年有余,却从未到钟楼附近走过。碰巧那日亲友准备去大街办事,我便搭上顺风车,一起来到汇丰银行旧建筑前。我这次的旅程也就从这座充满历史痕迹的建筑开始。

大街(标注1号的公路)

1 大街 Jalan Ibrahim 

1.1 汇丰银行旧建筑 HSBC Old Building at Jalan Ibrahim 


白色的汇丰银行旧建筑就坐落在双溪大年大街(Jalan Ibrahim)边,建筑上华丽复杂的装饰总让我想起吉隆坡火车站——建筑角落的圆顶阁、屋顶上的无数小尖塔。两者都是「远看典雅古朴,细看眼花缭乱」的建筑,各种风格的饰物拼凑一起,杂而不乱,甚至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汇丰银行旧建筑 HSBC Old Building at Jalan Ibrahim

汇丰银行旧建筑 HSBC Old Building at Jalan Ibrahim

由于建筑风格和吉隆坡火车站十分相似,有人推测这栋建筑是由同一人,也就是英国建筑师 Arthur B. Hubback 所设计。不过我在他的马来亚建筑作品集里并没找到这栋建筑,却在他的传记简介中有其他发现——「 ... 后来他的建筑风格被一些建筑师采纳,比如新加坡建筑公司双迈 (Swan and Maclaren) 1922年所设计的双溪大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Sungai Petani Hongkong & Shanghai Bank) 总部大楼 ... 」[6][7][8] 。

这并不是他本人设计的,应该算是建筑风格的传承吧。 

汇丰银行旧建筑 HSBC Old Building at Jalan Ibrahim

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印度-撒尔逊式风格(Indo-Saracenic Style),其中「撒尔逊 」一词取自中世纪拉丁语,意为「穆斯林」[9]。

印度-撒尔逊式风格最初出现在19世纪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政府为表示自己的合法统治地位——作为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继承者——而特意将莫卧儿王朝建筑风格的元素融入所有公共设施的建筑上,比如火车站、法庭、政府部门和博物馆,形成一种奇特的建筑风格:建筑外部有波斯伊斯兰建筑风格和印度传统建筑的元素,内部却以西式结构为主 [10][11][12]。

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被英国建筑师带入马来亚,运用到公共设施和英殖民政府办公室的建筑设计上,成为后来的地标,如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吉隆坡火车站、占美清真寺和城市剧院等。

汇丰银行旧建筑 HSBC Old Building at Jalan Ibrahim

挺喜欢这类风格的建筑物——汲取并组合各种建筑风格的特定元素,在确保功能性的同时,增添足以细细品味的美感,整体上达到和谐的效果。设计师往往也会加入伊斯兰建筑风格常用的对称概念,使得众多元素混在一起也不显得杂乱——比如眼前这座汇丰银行旧建筑,充满对称的美丽。


尖拱 Pointed Arch   多叶拱 Foiled Arch   葱形拱 Ogee Arch
(左) 尖拱 Pointed Arch(中)多叶拱 Foiled Arch(右)马蹄拱 Horseshoe Arch

      
(左)梁托 Corbel(中)圆顶阁 Cupola(右)小尖塔 Pinnacle


汇丰银行旧建筑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拱门,窗框、窗下装饰、二楼门框、栏杆,加上圆顶阁和小尖塔,让这座白色建筑外观显得过于精致古老,与四周建筑格格不入,给人一种「身处异国」的感觉。



汇丰银行旧建筑建于1922年,是吉打州继亚罗士打的印度新金山中国渣打银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 之后的第二间银行,也是当时唯一一座外墙刻有吉打州徽的私人建筑(就在二楼阳台上),是双溪大年作为商业城市崛起的象征。1941年,这座建筑曾一度被日军霸占作为军事统治总部,直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撤离为止。当年银行的主要顾客是来自瓜拉姆达、华玲和居林的欧洲橡胶园园主和本地华人园主 [13]。

二楼阳台的尖拱门

墙边刻着「滙豐銀行」四个繁体字


从1922年建成至今正好一百年,这栋建筑也算是挤入了百年老建筑的行列中。不过它似乎正面临年久失修的困扰——站在大门口抬头一望,能见到圆顶阁屋檐下的一个个破损黑洞,如钢琴的黑白琴键;绕到靠近公积金局的那面墙,甚至还能看到垂在旁门上的蓝色帆布,屋檐白漆剥落。



面向大街的白墙上挂着一块大布条,告知汇丰银行已然搬迁的消息,并附上新地址,没有提及银行为何搬迁。费了些功夫才在一本书的后记找到记录:原来是旧建筑的屋顶漏水,加上墙壁出现裂痕,被银行当局认定为危楼,因此才从这座美丽的建筑搬走 [14]。

原文如下:
「... The HSBC building is now vacant and is up for sale. Cracks in the walls and leaks in the roof has rendered the building unsafe for continued accupation. The last day the staff operated from their 'home building' was Friday, 13th September 2019. As of 17th September 2019, the HSBC has been conducting its business from a rented building at 163, Jalan Lagenda 1, Taman Lagenda Heights, about 2 miles north of the town centre. ... 」        
(K. Nadaraja, 2016, p.205)

真正的人去楼空,不知未来这座建筑的命运会是如何。




1.2 双溪大年钟楼 Menara Jam Besar Sungai Petani 


告别汇丰银行旧建筑,沿着大街往钟楼的方向行走。途经 Jalan Padang,新街场里唯一一条自带遮阳棚的马路。这条路白天通车,夜幕降临之后则化身成一座饮食中心,桌椅摆满路面。


根据谷歌地图上关于这座饮食中心的评论和照片来看,饮食中心所售卖的食物以马来料理为主,与钟楼、零度星光大道广场和露天停车场算是同一个旅游景区——在饮食中心吃晚餐,再到零度星光大道广场散步消食,看钟楼和大街夜景。



步行不到一分钟就来到钟楼前。

根据资料,这座钟楼建于1936年,高60尺,造价$5000,由林连登先生出资,特许注册设计师 C.Y. Boucer 设计 [13]。


原先是为了庆祝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王后玛丽登基银禧纪念(也有说法指出是庆祝银婚纪念 [15]),不料钟楼还未完成之前乔治五世就已驾崩,于是钟楼的建造目的就改成了「纪念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从1910至1936年的统治[13]。钟楼如今成为双溪大年的地标,出现在双溪大年市议会的标志上。


双溪大年市议会的标志

据说钟楼有整点报时的功能,在每个小时的整点都能听见好几下的敲钟声 [13][16]。我来到钟楼下的时候已经是早上十时零八分,过了整点,没机会听见钟声,不知报时功能是否还在运作。

趁着没车,赶紧跑到对面,在向阳处再拍一张。钟楼的细节更加清晰了。



顶部的黄色圆穹顶在日光下闪闪发光,四面时钟皆正常运作,哪怕是立在大马路中央近百年也和黑白照片上看的一样,没有明显的破损痕迹,古朴典雅,看得出是市政会工作人员用心修护的成果。

只是南面的铭牌似乎还处于失踪的状态——不知是在2019年末失窃 [17] 后有关当局还没补上,还是近日里铭牌又被人偷了去。




北面的门背后是供技术人员爬上钟楼去维修时钟的楼梯 [16]。南面失踪铭牌底下还有一块基石,基石上以英文写着:
「 THIS FOUNDATION STONE WAS LAID BY MADAM KOID CHENG HEOK   18TH MARCH 1936 
原先想找出这位女士的身份——毕竟名字被刻在钟楼基石上,应该是一位和钟楼历史有密切关系的人——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在网络上找了好久都没找到任何资料,只好暂时作罢。

而西面的铭牌上是爪夷文,东面的铭牌上则是繁体中文,写着:
「 雙溪大年埠蒙林君連登贈此座時鐘樓為紀念英皇佐治第五世由一九一〇至一九三六之統治」



坐落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上,钟楼的位置对于想要近距离端详拍照的行人旅客来说并不怎么友好。呼啸而过的摩托和汽车和扬起的粉尘尾气都让人不敢久留。不过对于钟楼自身来说,这算是一件幸事吧——每个人路过时或多或少都会看一眼,至少不会被人遗忘。


1.3 零度星光大道广场 Dataran Zero Kilometer Sungai Petani 


钟楼前的零度星光大道广场一个人都没有,早上十时的猛烈阳光把我照得睁不开眼睛——只能边走边拍了。


广场并不大,窄窄长长的,地砖阶梯平整干净,倒让我想起中学时期每个星期一的周会——同样是窄长干净的平台,同样有三支旗柱,只是阶梯下多了好多身穿白衣绿裤的学生,有急着借领带的、群聚聊天的、赶功课的、发呆的,也有坚持等到最后一秒被巡查员催促才甘愿从食堂椅子上站起来的。男生一排在前,女生一排在后,散漫地站在黑色的柏油路上 ... 

而我呢?我当时在做什么?

竟然想不起来了。

心里忽然一阵空虚,像一个企图抓住泡泡的小孩。



广场上有一些供游客拍照打卡的立体文字,背景则是在1928年建成的瓜拉姆达县署和土地局办公室(Pejabat Daerah dan Tanah Kuala Muda)。


当年最初的瓜拉姆达县署 (District Office) 使用的是火船头街 (Jalan Pengkalan) 上建于1906年左右的旧木制法院大楼,后来直到1925年才获得 $66000 的拨款兴建新大楼,不过进程缓慢,直到1928年才完工,费用也涨至 $93500。在新大楼的办公区分配上,瓜拉姆达县署独享第二层办公区,法院 (Magistrates' Court) 和土地局共同使用底层 [13]。

以几何图形拼成的白色伊斯兰风格围栏富有美感,自带一种庄重的气氛。围栏内停了几辆车,看起来应该还有人在内办公,没有闲置。




零度广场的尽头是双溪大年广场 (SP Plaza),还有很多椅子供人歇息。双溪大年广场是一栋「网上没有官方历史资料」的建筑,有的只是很多网友的说法和感慨——总结来说,这里曾是一座公园,在90年代改建成购物中心,由市议会全权打理。曾经风光一时,有A&W快餐店和 The Store,后来不知为何地位逐渐被其他购物中心取代,变成现在这冷清的景况 [18][19][20]。


The Store 标志已被移除


1.4 银行街 Jalan Bank


由于有安全围栏的阻隔,不能跨过大街去到对面,索性继续往前走,绕到土地局办公室后方,看看这条路能够通向什么地方。



穿过一排宽敞的停车场,就见到干净完整的步道,步道引领着行人走到双溪大年市议会行政大楼的正门口。这里树荫茂密,一扫刚才的炎热,倒是适合散步。刚才所见的瓜拉姆达县署和土地局办公室正门口就在这里。






经过市议会大门过后,行人道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停车格。在 Jalan Padang 的路口前遇上了建筑工地,路边空间变得非常狭窄,看着挺危险的,于是选择从 Jalan Padang 中间穿过,直接到银行街 (Jalan Bank) 。




Klinik Kesihatan Ibu Dan Anak Sungai Petani

银行街,应该就是因汇丰银行的存在而得名。街上有汇丰银行、大楼 Wisma Keladi、双溪大年母婴诊所 (Klinik Ibu dan Anak Sungai Petani) 和一排店屋。双溪大年公积金局分行就在 Wisma Keladi 里。

银行街 Jalan Bank

Wisma Keladi


在银行街正中间有一条小巷,正是非常出名的「好吃街」饮食中心 (Medan Selera Jalan Dewa),连接火船头街和二街的路口。好吃街靠近银行街的那端摊贩多为马来人,烹煮的是清真饮食;而靠近二街的那一端则是以售卖华人食物为主。两者共享同一屋檐,和睦共处。


1.5 旧警察局 Balai Polis Lama Sungai Petani 


离开好吃街,沿着火船头街往大街的方向行走,就会来到一栋蓝白相间的美丽建筑——双溪大年旧警察局。旧警察局坐落在繁忙的路口前,面对几乎从未停过的车流。目前是早上十时半,交通灯前已是排满车辆,我只拍了一张全景图,就赶忙趁着交通灯转红时跑过马路。



旧警局和汇丰银行旧建筑一样,角落有一扇门,并以此为中心达到门窗装饰对称的效果;不过旧警局并不是正四方形,而是长大于宽的,因此窗户和拱门没有达到完全对称。建筑底层有非常明显的英式殖民地风格 (Colonial),尤其以爱德华时代巴洛克建筑风格 (Edwardian Baroque) 为主,包括每个拱门顶端都有特别大而突起的基石 (enlarged keystone) 、还有蚀砌 (rustification) —— 墙面上有一条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一般来说建筑底层墙面的蚀砌条纹装饰是最为明显而夸张的,随着楼层的升高而变浅 [21]。

拱门顶端特别大而突起的基石

墙面上的深蓝纹路 - 蚀砌

如果你站在钟楼底下细细观察,你能看见钟楼身上也有浅浅的蚀砌条纹,为钟楼带来一种稳重而安全的感觉,像一只安静的长颈鹿;旧警局则看起来像一只伏在池塘边的乖巧斑马。

钟楼上浅浅的纹路 - 蚀砌


根据资料,这座砖屋竣工于1916年年底,为取代双溪大年警察局在旧街场 (Pekan Lama) 于1907年建成的木制建筑。不久,瓜拉姆达县警察局也随着行政中心而搬迁到此。2017年3月,双溪大年警察局搬到瓜拉姆达县警方新总部大楼,这里被改造为社区安全及防范罪案组中心 (Bahagian Pencegahan Jenayah Keselamatan Komuniti IPD Kuala Muda) 和美农摩托巡逻小组 (Unit Rondaan Bermotosikal Bedong) 的行政办公室 [13][22][23]。





从旧警局往大街对面看去,能见到一排与众不同的店屋——只有这七栋店屋的屋顶上建有一排类似栏杆的构造,还有梁托等精致的装饰。


店屋的五脚基

角头间店屋的五脚基


角头间的装饰更是精致,不过当天没拍到全景,直到几天后乘车经过同一条路时,赶紧补上照片。纯白的外墙,典雅的装饰,柱子皆有蚀砌,二楼窗户拱门上有突起的基石,都是英式殖民地风格的特征。或许是和警局、汇丰银行等建筑同个时期建成的吧。




这时亲友忽然打了通电话给我,说已经办好事,要回家了,我便赶紧跑回银行街,随着亲友先回家去。不过这次的步行之旅已经激起我的探索欲望,下一次若有机会出门,必定要去二街和火船头街那一带走走看看。

今日路线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