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游记] 双溪古洛 (Sungai Korok) 米较半日游——加工稻米的过程竟然那么复杂!
2022年12月12日,星期一,阴。
亲友带我来到象屿山以北的双溪古洛 (Sungai Korok) 参观一家米较。从亚罗士打出发,先是朝着象屿山的方向前进,沿着象屿山路直走就能抵达双溪古洛。途经四间学校,先是两间国小,再是一间华小和一间国中。
「你看这间小学。」亲友忽然指着象屿山路左侧的国小。「以前我中学的时候,就在这间小学的校舍上课。」
「小学?」我赶紧拿出手机拍了两张照片。「你说的是哪一间小学?这里有两间啊,一间名叫 Gunong,一间名叫 Sri Gunong。」
「嗯?有两间?... 我记得以前只有一间国小,名叫 Gunong 。那时中学校舍还没建好,就借用几间小学的校舍来上课。Gunong 是其中一间,一间在 Alor Biak,还有一间在吉打大臣屋子对面的学校,呃 ... 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后来我升上中四,就转去另一间学校了,因为这里没有理科班。」
「这间就是我以前读的小学。」亲友又指向马路右侧。「益群华小。」
「这我也不知道,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叫的。」
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马路两侧只剩下不断往后飞奔的稻田、枯树和野草。「待会回来的时候你再留心看看,学校在你的左手边。益群旁边的国中,就是我刚才说的新校舍。」亲友说。
象屿益群华文小学 SJK(C) Yih Choon |
再往前走一段路,视野顿时开阔。笔直的马路与大河平行,两侧建有锌板屋,屋子后方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两分钟后,路边出现一座警察局。
「这一带叫做 Balai Pos,因为这里有 balái-keng(警察局)。」亲友说。
「这一带叫做 Balai Pos,因为这里有 balái-keng(警察局)。」亲友说。
「不是 Polis 吗?为什么叫 Pos 呢?」
「这我也不知道,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叫的。」
沿着马路继续行驶一分钟后,亲友把车停在路边。他看着大河对岸的小森林说:「那里就是我的老家,很久没人住,现在都变成森林了。里面还有一条小河,河里有鱼和小虾子,我们拿网去抓。」
「刚才那里叫 Balai Pos,那这里叫什么?」我问道。
「这里叫什么来着 ... 」亲友想了很久。「啊我想起来了,这里叫 Pida Empat。我以前搭巴士时和司机说 Pida Empat,巴士就会停在这里。」
根据资料,Pida 是当地人对于灌溉稻田的引水渠 (Feeder Canal) 网络的称呼 [1],Pida Empat 可理解为「第四条引水渠网络」。
「这里叫什么来着 ... 」亲友想了很久。「啊我想起来了,这里叫 Pida Empat。我以前搭巴士时和司机说 Pida Empat,巴士就会停在这里。」
根据资料,Pida 是当地人对于灌溉稻田的引水渠 (Feeder Canal) 网络的称呼 [1],Pida Empat 可理解为「第四条引水渠网络」。
「这里继续往前就是 Kubang Sepat,我们以前叫它 tandop(水闸),那里有一个大水闸,有一排华人的屋子。在 tandop 和 Pida Empat 之间——忘记在哪里了——有一间养正小学,不受政府承认的,几岁都可以去读。我的一到三年纪都在养正,四年级才转去益群。」亲友顿了顿。「益群是根据年纪来分级的,比如有人5岁就去养正读一年级,9岁升上四年级,转去益群后却还得重读三年级,因为在政府学校,9岁学生应该上三年级。」
「原来如此 ... 那你呢?你有重读吗?」
「我10岁进的四年级,不用重读。」亲友笑道。
「原来如此 ... 那你呢?你有重读吗?」
「我10岁进的四年级,不用重读。」亲友笑道。
亲友口中的养正私立小学创办于1946年,在1975年获教育部批准为亚依淡育民华小分校,校舍位于双溪古洛 Balai Pos (确切位置请点这里)。由于育民分校名义上附属于育民华小总校,教育部并没有把它视作一间华小,校舍和行政完全独立的两所小学只能共享一份拨款和师资。2010年,两校董事部向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提出备忘录,希望育民分校能获得教育部承认,得到华小的地位和应有的待遇 [2][3]。
出于好奇,就在网上搜寻「育民分校是否已得到教育部承认」。鉴于教总在2021年发布的「吉打州华小统计资料」和教育部在2022年9月所发布的「全国中小学名单」里没有育民分校的名字,推测此举还未成功 [3][4]。
老板带着我们来到米较的正门。门前的地面上铺着一块巨大的锌板。锌板旁是一座小亭子。老板指着锌板说:「这块板是一个秤 (weighing bridge)。农夫收割稻米后,罗里直接把稻米载到米较来,先停在上面,罗里的重量会显示在(亭子里的)荧幕上。」
「荧幕上的重量减掉罗里本身的重量,就得到稻米的重量。」亲友补充。
「哈,对。」老板点头。
烘干机 (dryer) |
接着老板带我们走到烘干机的右侧,烘干机的右侧有个柴油引擎和鼓风机。
「这个是 burner,把热风吹进去,里面会慢慢热起来。」老板解释。「大约十几个小时后,工人会爬上去检查稻米被烘干了没有。」
谷仓 (silo) |
「当罗里载来的稻米越来越多的时候,机器来不及处理,工人就用 forklift 把烘干的米先推进这个洞里,直接由机器吊上去,收在上面。」老板指着远处的谷仓。谷仓和烘干机一样,底部也有一个小坑和运输机。
「你看那个谷仓是网做的。」亲友忽然叫住我。「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
「网是半透明的,远远就可以看到谷仓里装有多少稻米咯。」
「哈,对。」老板点头。
老板接着介绍:稻米经过去石等手续后就进入一个大漏斗 (hopper),大漏斗下方是砻谷机。砻谷机里有两个不停在旋转的橡胶圆筒(或称胶辊),稻米从上飞泻而下,穿过两个圆筒之间的狭缝,外壳会被挤破。从砻谷机出来的是由糙米、稻壳和还未脱壳的稻谷掺杂在一起的混合物。
胶辊 (Rubber Roller) |
2019年旧照:从砻谷机出来的混合物 |
谷壳分离装置 |
接着,这些混合物经由输送机(Conveyor)运到上方的谷壳分离装置。分离装置开始摇晃、吹风,较重的谷类(糙米和稻谷)会留下,较轻的稻壳会被吹走。稻壳沿着长长的管道,一路飞向厂外的大漏斗内。
「罗里通常都会在卸下稻米后等在漏斗下方,直接将稻壳运走。」老板忽然叫住我们。「小心,地上那些湿稻壳会黏在鞋底,我们走另外一边。」
2019年9月旧视频:分离机操作时的实况 |
接着,完成脱壳的糙米会被运到碾米机上的漏斗,储存在小米仓中,直到小米仓半满后才会启动碾米程序 (Polishing)。碾米机使用摩擦力将糠皮和胚芽去除(再磨掉一层皮),产生白米、碎米和米糠。
碾米机 (Polisher) |
2019年9月旧照:碾米机的操作实况 |
最后一步就是分级 (Grading),经由分级筛的摇晃筛选,把白米、碎米和幼糠分开,装入不同的米袋。「小型米较的工作到这里就告一段落,接下来这些不同的米就会被卖给米商,米商继续进行加工和包装。」老板补充。「有些大型米较会揽下米商的工作,自己包装,自己卖。」
分级筛 (Grader) |
分级筛的出口在地面,最右边的出口是碎米(福建话为幼碎 yēw cuǐ),中间的出口代表不同等级的白米——出口越靠左,得到的白米越完整,等级越高。在白米与碎米的出口旁有另外特别处理幼糠的大漏斗。
参观完毕,我们向老板道谢后就踏上归途。车子缓缓驶离双溪古洛,见到路边宽阔稻田绿意依旧,远处山脉朦胧亦是无语;想起这座稻田边的传统米较,在稻米收成时轰隆轰隆地砻谷碾米,在水稻生长时静看鸡群啄米。
这次旅程再次提醒了我——如今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平凡事物,其实都是来之不易的——无论是上课的华小、舒服的住家、平静的日子,还是饭桌上掉出碗外的一颗饭粒,都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与耕耘,过程绝不平凡。
务必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完-
参考资料
[1] Saidon, Mohd Kasri (2015) "Usaha pertanian dan perkembangan pendidikan moden di Delta Persawahan Kubang Pasu Barat, Kedah, Malaysia". In: Seminar Internasional Pendidikan Global III, 25-26 Mei 2015, Auditorium UNES – AAI Padang Indonesia. | Source: https://core.ac.uk/download/42981807.pdf
Accessed on 26th Dec 2022
Accessed on 26th Dec 2022
[2] 吉州育民要求獲華小身份‧魏家祥允研究 | 2010-07-17 – 光明日报
Source: https://guangming.com.my/%E5%90%89%E5%B7%9E%E8%82%B2%E6%B0%91%E8%A6%81%E6%B1%82%E7%8D%B2%E8%8F%AF%E5%B0%8F%E8%BA%AB%E4%BB%BD%E2%80%A7%E9%AD%8F%E5%AE%B6%E7%A5%A5%E5%85%81%E7%A0%94%E7%A9%B6
[3] 各源流小学统计资料 - 教总
Source: https://jiaozong.org.my/v3/index.php/edu-tongji
[4] KPM - Senarai sekolah
Source: https://www.moe.gov.my/muat-turun/laporan-dan-statistik/senarai-sekolah Accessed on 26th Dec 2022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