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步行路线 II :从火车站走到独立广场——收集建筑师 A.B.Hubback 的杰作
亚瑟·本尼森·哈柏克 (Arthur Benison Hubback,
1871-1948),英殖民时期著名建筑师,出生于英格兰利物浦,年仅24岁的他在1895年飘洋过海来到马来亚,以首席绘图员
(Chief Draughtman) 的身份在雪兰莪州公共工程局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PWD)
任职;两年后参与了大型项目——政府办公大楼,即如今苏丹阿都沙末大厦的建设。同年年底离职,和承包商
W. Nicholas 合作开办砖厂,四年后解散 [1][2][3]。
1901年,哈柏克被委任为马来联邦 (Federated Malay States, F.M.S.)
公共工程局的助理建筑师 (Architectural Assistant) ,在局长 F. St. G.
Caulfield
领导下参与设计所有马来联邦政府建筑,把时任马来联邦铁道局经理史普恩纳
(C.E.Spooner) 所提倡的印度-撒拉逊式建筑风格 (Indo-Saracenic Style)
融入建筑设计中,在马来联邦各地形成一道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1911年,哈柏克晋升为马来联邦政府建筑师 (Government Architect of F.M.S.)。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回国参军,成为英国第一位获得准将 (Brigadier
General)
军衔的建筑师;后在1924年退役,育有一儿一女,在英格兰安享晚年,直到1948年去世都没再回到马来亚
[1][2][3]。
![]() |
占美清真寺 Masjid Jamek |
根据 MIKL 和 Heritage Output Lab 共同设立的网站
The AB Hubback Project
中所列出的哈柏克作品系列,目前已确认哈柏克在马来亚一共参与了 27 栋建筑的设计,其中
14 座在吉隆坡、8 座在霹雳州,雪兰莪、彭亨、森美兰、槟城和香港各有 1
座。筛去那些已被拆除或目前不开放给公众靠近的建筑,吉隆坡地区的作品剩下
11 座,主要分布在独立广场一带。
因此计划此次步行路线如下:
![]() |
步行路线 |
目录
1 吉隆坡旧火车站 Stesen Keretapi Kuala Lumpur
2023年11月24日,星期五,晴。
早上9时45分:抵达中央艺术坊 (Pasar Seni)
轻快铁站。在熙熙攘攘的旅人中,只有我一人走向横跨巴生河的天桥,其他旅人都是走向
MRT
或直接走下楼去茨厂街。人声逐渐离我而去,耳边剩下我自己的脚步声。过河的那一瞬间有种仿佛闯过了什么结界的感觉。
过河后首先抵达的是吉隆坡火车站的扩建部分——吉隆坡火车站的月台对新型电动火车来说太矮,于是有关当局在1980年扩建火车站,建起一座拥有独立出入口的新月台。新月台以尖拱门和伊斯兰几何图形作为装饰,少了旧月台的华丽八角亭阁和尖塔,显得相对普通。
![]() |
2022年9月旧照:吉隆坡旧火车站扩建部分 |
截至2023年12月,巴生谷的电动火车 (komuter) 站都支持一触即通卡 (Touch N
Go);若在30分钟内进出同一车站——比如使用天桥——是无需收费的
(只限 KTMB 所管理的车站,隔壁 Rapid KL 经营的所有MRT、LRT 和 Monorail
车站则会征收
RM0.80)。不过这次我没先进入车站,而是走下天桥、沿着大马路往南走去。这一路上都建有完善的行人步道和半圆形遮雨棚,不过一个行人都没有——莫名紧张,赶紧加快脚步。
![]() |
吉隆坡火车站 Stesen Keretapi Kuala Lumpur 谷歌地图坐标:3°08'22.7"N 101°41'36.2"E |
早上9时48分:步行两分钟后抵达吉隆坡火车站——此行唯二开放给公众入内参观的建筑物。虽然目前尚有电动火车
(komuter) 和双轨电动火车 (ETS)
停靠在吉隆坡火车站,不过「吉隆坡铁道枢纽」之位早已让给了2001年竣工启用的吉隆坡中环广场
(KL
Sentral)。不再是重要的火车换乘站,乘客络绎不绝的盛景也已留在历史中,目前就只是一个「平凡」的火车站,显得冷清。因此有部分资料称之为「吉隆坡旧火车站」。
资料:历史上的吉隆坡火车站一共有三座。第一座火车站建于1886年,坐落在如今的国家纺织博物馆现址,是雪兰莪首条铁道的一端,另一端则是巴生的武吉古打
(Bukit
Kuda);第二座火车站则建于1892年,地理位置和现在一样,后被拆除以让路给第三座火车站——即现存的吉隆坡旧火车站。时任雪兰莪公共工程局助理建筑师哈柏克于1908年完成这座建筑的设计,工程历时至少两年,火车站月台、办公室和等候室于1911年7月竣工启用,拥有16间客房的酒店则在同年8月开始营业。雪兰莪第五任苏丹——苏丹阿拉尔丁·苏莱曼沙
(Sultan Alaeddin Suleiman Syah) 和时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约翰·安德森 (Sir
John Anderson) 成为踏上吉隆坡火车站的首批乘客 [4][5]。
和其他巴生谷的电动火车站一样,扫 Touch N Go
卡通过扫描仪即可进入火车站参观,三十分钟内离开则不收费。火车站内环境明亮整洁,凉风习习,走在其中非常舒服。目测至少有十位清洁工人在月台边上扫地、抹窗,各司其职,将火车站打理得干干净净。通向对面月台的隧道亦是如此干净。
![]() |
通向对面月台的隧道 |
资料:吉隆坡火车站中的三座月台、地基和铁道全由承包商洪霜
(Towkay Ang Seng)
负责,覆盖整座月台的半开放式钢框玻璃屋顶则由雪兰莪州公共工程局负责,耗资742,980
叻币。蒸汽火车排出的白烟可通过屋顶透出车站
[4]。1986年有关当局对火车站进行大规模整修工程,修复破损的穹顶,并将玻璃屋顶更换成钢铁结构
[57],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
早上10时00分:依依不舍地离开火车站,来到候车厅外。拱门之下是当年Heritage Station
Hotel (火车站酒店)
入口的绿色半圆形遮阳棚。这座酒店在1911年开始营业,在1920年代达到鼎盛,直到1932年吉隆坡大华酒店
(Majestic Hotel)
开业之前都是吉隆坡奢华住宿的首选。2010年酒店正式结束营业 [6][7]
——差点,差点就能撑过百年啊。
![]() |
深锁的黑色铁花 孤独的红色邮筒 |
2 马来亚铁道公司总部 Ibu Pejabat Keretapi Tanah Melayu
早上10时10分:马来亚铁道公司总部就在火车站对面,两者之间隔着苏丹希山慕丁路 (Jalan
Sultan
Hishamuddin)。以前每次搭乘轻快铁前往中央艺术坊时,都会在沿途欣赏、赞叹吉隆坡火车站的美丽优雅,却从不知道火车站身后还有一座如此典雅壮观的建筑存在。
![]() |
马来亚铁道公司总部 Ibu Pejabat Keretapi Tanah Melayu 谷歌地图坐标:3°08'24.5"N 101°41'33.6"E |
外观古铜色的建筑有三层楼高,每层楼都有不同样式的马蹄拱所组成的拱廊,严谨对称,包括几何图案的镂空矮栏杆,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整洁。第三层的拱门数量是下两层的两倍,看似越往上越小的拱门,带来一种更为稳定的视觉效果。第三层拱门之上则有「查贾
(Chhajja)」——通常具有遮阳功能、由无数精致托架支撑的屋檐 [9]
——以及一排镂空的矮小女儿墙。主次有别,亦是和而不乱。
建筑立面中央则有圆穹顶和北印度建筑特有的八角亭阁「卡垂
(Chatri)」。建筑两翼张开犹如双臂,随时准备拥抱路过的旅人。
资料:马来亚铁道公司总部是哈柏克在吉隆坡的最后一个作品,于1913年完成设计,不过因一战时期马来亚经济疲弱、建筑材料供应短缺的缘故,直到1917年才竣工,总耗资587000叻币
(Straits
Dollars),是吉隆坡最后一座带有印度-撒拉逊式建筑风格的公共建筑。建筑北翼曾经历两次损毁,第一次是在二战时期遭到轰炸;第二次则是在1968年11月14日发生火灾
[10][11]。建筑目前由大马铁道资产机构 (RAC) 管理 [12]。
![]() |
封锁的行人隧道 |
根据网络上的热心网友分享,马来亚铁道公司总部里有一座沿着八角形塔身盘旋而上的悬臂楼梯
(cantilever staircase),在当年建成时是埃及苏伊士 (Suez)
以东唯一一座拥有如此构造的悬臂楼梯
[11]。原本想跑过去碰个运气、看是否能进去参观,无奈当时马路车流不断、皆是高速行驶,行人隧道也已被封锁,只能站在马路对面遥望。或许留待下次要参观国家清真寺时才去探索吧。
早上10时14分:朝着独立广场的方向走去。大部分路段都铺有平整的人行道,甚至建有遮雨棚,只有巨石公园
Taman Megalith Petronas
和吉隆坡火车站扩建部分之间的路段人行道是年久失修。途中会经过一座多层楼停车场、邮政总局和大地宏图大厦
(Kompleks Daya Bumi)。
![]() |
朝着独立广场的方向走去 |
![]() |
国油巨石公园 Taman Megalith Petronas 谷歌地图坐标:3°08'31.3"N 101°41'36.5"E |
国油巨石公园 (Taman Megalith Petronas)
树荫蔽天,步道砖石脱落,凹凸不平的,得时时注意脚下;好在这路段车流量不高,凉风拂面,走在路旁倒是怡然自得。公园里曾有至少80座巨石,是1989年国油工作人员在森美兰淡边的甘榜Kampung
Gelanggang
铺设天然气管道时所发现。巨石一度被安置在这片小公园内,直到布城的布特拉柏兰岭公园
(Taman Putra Perdana) 建成,巨石便被搬到巨石公园 (Laman Megalit) 中
[13]。虽说巨石已经离开,不过公园名字还在,保留了这段历史——路名亦是如此,不能轻易更改。
![]() |
多层楼停车场 |
虽说从多层楼停车场走到 Daya Bumi
的那一段路上都得到遮阳棚保护,行人道平坦且干净,不过行人道和身边的高速公路之间只隔着一排铁格篱笆,每当公路上各类交通工具呼啸而过,烟尘滚滚,噪音刺耳。
![]() |
沿着有遮雨棚的行人道走到独立广场 |
![]() |
沿着有遮雨棚的行人道走到独立广场 |
![]() |
大地宏图综合大厦 Kompleks Daya Bumi 谷歌地图坐标:3°08'42.1"N 101°41'38.8"E |
在 Daya Bumi
和国家纺织博物馆之间发现一片宽阔的草地,草地上还布置了绿篱。这个地段以前曾是购物中心
City Point 所在,2015年为让路给 Daya Bumi 第三阶段发展计划而被拆除
[14]。如今不知为何变成绿油油的草地——在一众高楼大厦林立的吉隆坡中心显得格外稀奇。
3 独立广场 Dataran Merdeka
3.1 国家纺织博物馆 Muzium Tekstil Negara
早上10时28分:抵达独立广场的第一站:国家纺织博物馆!这栋建筑和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占美清真寺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外墙皆以红砖砌成,加上白石膏条纹作为装饰,此类红白相间的墙面有「血与绷带
(blood and bandage) 」之称。所有建筑元素——四角亭阁「卡垂
(Chatri)」、女儿墙、马蹄拱和尖拱组成的两层拱廊、矗立于建筑两侧高塔和圆穹顶——皆以正门为中心严格对称。这座建筑与众不同的是其圆穹顶边还围绕着八个小小的圆穹顶。
![]() |
国家纺织博物馆 Muzium Tekstil Negara 谷歌地图坐标:3°08'48.3"N 101°41'38.5"E |
![]() |
圆穹顶边围绕着八个小小的圆穹顶 |
资料:彼时身为助理建筑师的哈柏克于1902年完成这栋建筑的设计,由承包商洪霜 (Towkay
Ang Seng) 负责建造,于1905年竣工,耗资 $116122 叻币。这栋古老的建筑也有着最完整的历史变迁记录——
1886年 吉隆坡第一座火车站所在,连接巴生武吉古打 (Bukit
Kuda)
1892年 火车站被拆除,改建成一栋单层马来联邦铁路办公室
1905年 随着锡矿业发展而带来的庞大物流需求,再次拆除单层办公室,改建成如今这栋由哈柏克设计、两层楼高的办公室。当时被称作马来联邦铁路总部 (Federated Malay States Railway's Central Office) [15][58]
1917年 位于吉隆坡火车站新总部竣工,马来联邦铁路总部迁离此地。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有雪兰莪公共工程局、雪兰莪水务局
(Jabatan Kerja Air)、国家银行、农业银行 (Bank
Pertanian)、马来西亚手工艺促进局 (Perbadanan Kemajuan Kraftangan Malaysia)
和高等法庭等机构陆续迁入其中
2007年 内阁同意将这栋建筑打造成纺织博物馆
2010年1月9日 纺织博物馆正式对大众开放 [16][59]
![]() |
国家纺织博物馆外的告示牌 |
这座建筑旁曾是北部火车货运编组站 (Northen Railway Marshalling
Yard)——载满货物的火车会停靠于此,等待下一步的分配和调车。另一座南部火车货运编组站
(Southern Railway Marshalling Yard) 则位于十五碑 (Brickfields),即如今的 KL
Sentral 所在。北部火车货运编组站的地段如今成为 Agrobank 和大地宏图大厦
(Kompleks Daya
Bumi)。所幸农业银行门前还留有一道拱廊,作为庞大的火车货运编组站曾经存在的唯一证明
[16][58]。
![]() |
国家纺织博物馆的正门入口 |
![]() |
入门票价详情 (2023年11月) |
国家纺织博物馆 Muzium Tekstil Negara
营业时间: 每天营业 9.00am - 5.00pm
备注:开斋节和哈芝节休馆,最后售票时间 4.30pm
备注:开斋节和哈芝节休馆,最后售票时间 4.30pm
票价:6岁以下儿童 免费
6至12岁以下的学生 免费 (公民) RM2 (非公民)
13岁以上的成人 RM2 (公民) RM5 (非公民)
55岁以上的乐龄人士 RM1 (公民)
纺织博物馆中设有四座展览馆,每层楼各有两座,分别是:讲述纺织业的起源和各种传统纺织工具的恩典之树展览馆
(Pohon Budi Gallery)、展示各族纺织品的彩虹展览馆 (Pelangi
Gallery)、展示马来民族纺织品的链带湾展览馆 (Teluk Berantai Gallery)
和各族首饰的宝石馆 (Ratnasari Gallery)
[17][18]。藏品之丰富,资讯之充足,使人眼花缭乱;不过碰上我这个对纺织完全没有概念的年轻人,看到的每个词汇和器具都是陌生的,只能走马看花。不知不觉就在纺织博物馆中逛了将近40分钟。
![]() |
恩典之树展览馆 Pohon Budi Gallery |
![]() |
马来传统纺织工具 |
![]() |
博物馆设有电梯 |
![]() |
馆中展示马来西亚最大的玻璃市卡峇雅服 (Kebaya Perlis) |
3.2 旧邮政总局 Old General Post Office
早上11时09分:离开凉爽的纺织博物馆。博物馆的对面是哈柏克的另一个作品——旧邮政总局。旧邮政总局外观和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十分相似,相同的红砖白饰、拱门样式,类似的女儿墙和小尖塔,两者之间甚至还有一座在1980年代法庭入驻时期所修建的行人天桥
[22],远看像一条砖红色的绵延山脉,让人常误以为两者是一体的。不过看久了就会发现两者差别相当之大。
![]() |
旧邮政总局 Old General Post Office 谷歌地图坐标:3°08'51.0"N 101°41'38.9"E |
资料:哈柏克于1902年完成设计,1907年竣工,耗资 $100000
叻币;从英殖民时期开始就是吉隆坡邮政总局所在,直到1985年邮政总局才搬到现址。1994年,甫成立的上诉庭被安置在此,直到2003年才迁到布城司法宫,因此这栋建筑也被称为旧上诉庭
(Old Court of Appeal) [19][20][21]。
3.3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 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
早上11时10分:接下来就轮到重量级建筑——苏丹阿都沙末大厦。苏丹阿都沙末大厦见证了1957年8月31日英国国旗降下、马来亚国旗首次升起的历史画面,在吉隆坡双峰塔面世之前一直都是马来西亚的地标和象征。当时大厦前游客特别多,走在大厦前随时都可能变成意外抢镜的存在;另有三个穿着学士服和四方帽的年轻人在拍毕业照,脸上笑容灿烂。
![]() |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 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 谷歌地图坐标:3°08'55.1"N 101°41'39.9"E |
资料:英殖民时期这栋大厦被称作 Government
Offices,工程是由第五任雪兰莪参政司麦司威尔 (W.E. Maxwell)
所推动——他在1891年委任史普恩纳 (C.E.Spooner) 为公共工程局的州工程师 (State
Engineer) 来监督新办公室的设计,并在1893年批准了工程所需的巨额开销 [23][24]。
最初公共工程局建筑师诺曼 (A.C.A Norman) 呈上了古典文艺复兴 (Classical
Renaissance) 建筑风格的设计,不过史普恩纳对此并不满意,只保留了他所设计的 F
字形结构,再让首席绘图员比威尔 (R.A.J Bidwell)
以英属印度的印度-撒拉逊式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比威尔在1895年辞职后则由新任首席绘图员哈柏克顶替,哈伯克主要负责建筑内部设计和后续修改
[23][25][26]。
工程由承包商洪霜 (Towkay Ang Seng) 负责,1894年启建、1897年竣工,耗资 $152000
叻币,整栋大厦总共使用四百万块红砖,成为当时英殖民政府九个行政部门的办公室
[23][27]。马来亚独立后,联邦政府和雪兰莪州政府行政部门依然使用这座大厦作为办公室,直到1974年前者才迁到位于大使路
(Jalan Duta 或 Jalan Tuanku Abdul Halim) 的新办公室,后者则迁到莎亚南 (Shah
Alam)。同年,大厦正式改名为苏丹阿都沙末大厦。联邦法院、上诉庭和高等法庭于1984年迁入大厦中,直到2003年布城司法宫和2007年吉隆坡法庭大厦竣工为止。如今则是通讯部和旅游部的办公室
[28][29]。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外观特殊装饰细节集中在钟楼和两座高塔上,其他区域变化相对较少,整体严格对称,杏红色红砖墙为体、白石膏条纹为饰,锯齿状女儿墙以及马蹄拱组成的拱廊,简洁而庄重。钟楼由大小不一的马蹄拱围绕,穹顶之上还有一座小亭阁「卡垂
(Chatri)」,属实是点睛之笔。
![]() |
穹顶之上还有一座小亭阁「卡垂 (Chatri)」 |
41米高的钟楼上是一座和大厦同龄的机械时钟,由英国钟表制造公司 Gillett and
Johnston
于1897年所造。日常手动上链、校准、检查、上润滑油等保养工作由五位测绘局
(Jabatan Ukur dan Pemetaan Malaysia. JUPEM)
的工作人员负责,每日一次,日日如此,不曾中断 ,时钟才能如常运作
[26][30][31]。
![]() |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后侧 |
3.4 皇家雪兰莪俱乐部 Kelab Diraja Selangor
早上11时15分:随着其他游客一起站在国家纺织博物馆前的交通灯下,约莫累积了二十多个人,过马路时声势浩大,浩浩荡荡的。混在其中的我忽然有种「狐假虎威」的奇妙错觉。人群都聚集在独立广场南端的吉隆坡城市展览馆和旗杆前——那里有树荫,比较不热。独自走到雪兰莪俱乐部前的我早已汗流浃背;阳光猛烈,连眼睛都睁不开。
![]() |
皇家雪兰莪俱乐部 Kelab Diraja Selangor 谷歌地图坐标:3°08'56.6"N 101°41'34.9"E |
资料:皇家雪兰莪俱乐部是哈柏克于1910年设计的另一个作品,原名雪兰莪俱乐部 (Selangor
Club),成立于1884年,作为英殖民政府官员和上流社会用餐、休闲和社交场所,设有健身房、壁球场、宴会厅、台球室和酒吧;创始人分别是商人比莱
(K. Tamboosamy Pillay)、时任雪兰莪公共工程局局长贝拉米 (H.F.
Bellamy)、时任雪兰莪参政司罗泽尔 (J.P.
Rodger)、时任雪兰莪财务秘书兼植物学家温宁 (A.R. Venning)
和时任雪兰莪警察专员塞尔斯 (Captain C.H. Syers)
[32][34]。1984年获雪兰莪苏丹授予皇家特许状 (royal
charter),自此得名皇家雪兰莪俱乐部 [32][33][34]。
最初雪兰莪俱乐部只有一座亚答屋,直到1890年才建起一座两层楼高的都铎式
(Tudor style) 半木结构建筑。由当时的政府建筑师诺曼 (A.C. Norman)
负责设计,英殖民政府出资,建造费用75000叻币。1909年,作为助理建筑师的哈柏克采纳了仿都铎建筑风格
(mock Tudor style)
,完成扩建部分的建筑设计,扩建部分在一年后竣工,增建东西两翼。1970年,建筑西翼被烧毁,西翼重建部分由建筑师
Fong Ying Leong 负责设计,形成如今的模样 [32][33]。
独立广场 (Dataran Merdeka) 在1989年10月之前被称作雪兰莪俱乐部草场 (Padang
Kelab Selangor)
,是举办板球、橄榄球、曲棍球或足球比赛的场地。吉隆坡市政厅在1987年收回草场的使用权,并把一块武吉加拉山
(Bukit Kiara) 的地段交给俱乐部作为交换,即如今的武吉加拉皇家雪兰莪俱乐部
(Royal Selangor Club's Kiara Sport Annexe) 所在 [33][35]。
3.5 旧最高法院大厦 Old High Court (Supreme Court) Building
早上11时25分:烈日当空,我再次随着游客浩浩荡荡地回到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北侧。继续往北走,走过鹅唛河
(Sungai Gombak)
之上的行人天桥后游客数量锐减,剩下呼啸的车辆,拍起照来不再有所顾虑,顿时松了口气。三座哈柏克设计作品并排于此——两座色调黑白的建筑,夹着一座红砖白饰——你可以立刻从外观上感受到这两者并非同一时期所建造。
![]() |
旧最高法院大厦 Old
Supreme Court Building 谷歌地图坐标:3°08'59.1"N 101°41'42.3"E |
首先最靠近鹅唛河的黑白建筑是旧最高法院大厦。大厦建筑四个角落各有一座高塔,高塔上的半圆形穹顶有八个小小的扶壁,像铅笔上那端被磨损成圆的黑色橡皮擦。根据国家档案局1915年的照片,圆穹顶旁的每个小扶壁上都曾装有小尖塔
[36],使得圆穹顶看起来更像一个小皇冠,后来不知为何小尖塔都被拆除了。外型独特,值得驻足欣赏。
资料:由哈柏克于1912年完成设计,承包商洪霜 (Towkay Ang Seng)
负责工程,1915年竣工,总耗资 $208500
叻币。马来联邦最高法院成立于1905年,起初使用的是坐落在咖啡山 (Weld Hill,
如今的 Bukit Nanas) 的高等法庭建筑
(即如今的马来亚银行总部所在,已拆除),后因吉隆坡民事诉讼案件数量随着人口暴增而不胜负荷
[37][38],只能另择新地作为法庭。
后来,最高法院 (Supreme Court)
被联邦法院和三座高等法院(马来亚高等法院、婆罗洲高等法院、新加坡高等法院)取代
[39]。联邦法院和吉隆坡高等法庭继续在这座建筑中运作。1984年,联邦法院被迁到隔壁的苏丹阿都沙末大厦
(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1992年3月,旧最高法院大厦发生火灾,当时为了增设十三个推事庭,正对建筑进行装修工程、内部已被清空;同年12月,疑似因电线短路而造成的第二场火灾把法庭、法官室、档案室和图书室烧毁,吉隆坡高等法庭因而也被迁到苏丹阿都沙末大厦
[40]。
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最后都以一句「大厦最终成为旅游、艺术和文化部的办公室」作为结尾。
3.6 城市剧院 Panggung Bandaraya
城市剧院位于旧最高法院大厦旁,和苏丹阿都沙末大厦一样拥有独特的红砖白纹立面,无处不在的尖拱、多叶拱和马蹄拱,是典型的印度-撒拉逊式建筑风格。由作为助理建筑师的哈柏克于1901年完成设计,承包商 W.Nicholas
获得工程竞标,在1904年9月完工 [41][42]。
![]() |
城市剧院 Panggung Bandaraya 谷歌地图坐标:3°09'00.9"N 101°41'41.6"E |
资料:建筑前身被称作吉隆坡旧市政厅 (Municipal Office and
Town Hall),如名可分为两个区域,一是 Municipal
Office,吉隆坡洁净局 (Sanitary Board Kuala Lumpur)
的第一座办公室,见证了吉隆坡早期的城市策划;二是 Town
Hall,众人跳舞或娱乐的场所
[41]。1992年3月发生的火灾使得建筑内部严重损毁,重建后作为城市剧院开放
[42]。城市剧院能容纳至少300名观众入场,从2004年至今有超过150场表演在此登台,其中马来西亚最长寿的音乐剧「MUD: The Story of Kuala Lumpur」在城市剧院中上演三年
(2014-2017) ,每日两场,讲述1881年吉隆坡大水灾后重建的历史 [43][44]。
2015年,吉隆坡市政厅 (DBKL)
曾建议将城市剧院转化成吉隆坡人民展览馆 (Galeri Rakyat Kuala
Lumpur) 以展示象征吉隆坡发展痕迹的文物
[45],不过后来找不到相关下文,建议应该就这样留在建议中了。
3.7 旧测绘局 Old FMS Survey Office
早上11时28分:继续走到拉惹路 (Jalan Raja)
的尽头,那座矗立于路口的白色建筑就是旧测绘局 (Old Survey
Office),也是独立广场建筑群中最冷门的一座——网上资料极少,甚至难以找到统一的名称;属于政府建筑师哈柏克的后期作品,于1909年完成设计,1911年竣工,整体耗资
150000 叻币 [46]。
![]() |
旧测绘局 Old FMS Survey Office 谷歌地图坐标:3°09'02.2"N 101°41'42.6"E |
旧测绘局最特殊的莫过于那整排和敦霹雳路 (Jalan Tun Perak)
平行、399尺长的五叶拱拱廊
[46],其长度仅次于苏丹阿都沙末大厦。每道拱门中都装有精致的伊斯兰几何图案铁花,加上建筑两端的八角形黑色穹顶,属实是绝配。可惜被轻快铁轨道挡了个正着,没能把两者纳入同一张照片中。
![]() |
旧测绘局后侧 |
往五叶拱铁花内部望去,映入眼帘的尽是垃圾、破布和碎石块,底层玻璃窗也被打破,露出生锈的几何图案铁花,显然是荒弃已久。回到家后查了下新闻资料——原来早在2016年这座老建筑就出现穹顶破损的情况,修缮工程却是迟缓,其中一个原因是「管理权归属不断变更」——旧测绘局管理权先是从旅游、艺术及文化部
(Kementerian Pelancongan, Seni dan Budaya) 手中交给了吉隆坡市政厅
(Dewan Bandaraya Kuala Lumpur, DBKL),如今又转由国库控股 (Khazanah
Nasional) 管理 [47]。如此混乱,修缮计划便耽搁了。
【2024年4月跟进:国库控股发言人在接受星报记者询问时却表示旧测绘局建筑目前不由国库控股管理
[60]】
4 占美清真寺 Masjid Jamek
早上11时30分:占美清真寺就在数步之遥。今日正逢星期五,占美清真寺不对外开放,我只站在门口拍了几张照就去吃午餐了。
轻快铁车站下方人声鼎沸,游客和路人熙熙攘攘,穿梭在摊位、路墩和斑马线之间。我不禁回头看了看数步之遥外、那冷清而破损的旧测绘局,欲言又止。
![]() |
占美清真寺 Masjid Jamek 谷歌地图坐标:3°08'56.3"N 101°41'44.3"E |
占美清真寺坐落于巴生河和鹅唛河交汇之处,全名为苏丹阿都沙末占美清真寺
(Masjid Jamek Sultan Abdul Samad),当地人亦称之为周五清真寺 (Masjid
Jumaat);名称中的「Jamek」一词来自阿拉伯文 Jāmi,有「人们聚集以朝拜的场所
(tempat di mana orang berkumpul untuk menyembah)」之意 [48]。
资料:哈柏克在1908年完成占美清真寺的设计,承包商洪霜 (Towkay Ang
Seng)
承建,工程整体造价约33000叻币,由马来社会和英殖民政府共同承担。雪兰莪第五任苏丹——苏丹阿拉尔丁·苏莱曼沙
(Sultan Alaeddin Suleiman Syah)
于1909年12月23日为清真寺主持开幕。在1965年国家清真寺建成之前一直是吉隆坡最重要的清真寺
[48][49]。2017年6月,清真寺应雪兰莪苏丹沙拉弗丁殿下建议,正式改名为苏丹阿都沙末占美清真寺
[50]。
无数多叶尖拱组成的拱廊围绕中央的三座米白色圆穹顶,两个角落则各有一座88英尺高的八角形宣礼塔。外墙皆以红砖砌成,加上白石膏条纹作为装饰,此类红白相间的墙面有「血与绷带
(blood and bandage) 」之称
[48]。可惜碰上了星期五,清真寺不开放给游客参观,无缘走近端详。清真寺外建有多把大型遮阳伞,设计灵感来自麦地那清真寺的巨型遮阳伞
[51]。
![]() |
Pasar Tengah Hari Masjid Jamek 谷歌地图坐标:3°08'56.6"N 101°41'47.2"E |
占美清真寺外人潮汹涌,除了上下轻快铁车站的乘客,其中不乏来逛「中午市集」(Pasar
Tengah Hari Masjid Jamek)
的游客。这座市集每逢星期五才开张摆摊,摊贩大多售卖熟食、饮料和水果,那烧烤香味使我这个过客垂涎。绕到市集后方的河岸边可清楚见到完整的占美清真寺。另一个能够拍到「巴生河和鹅唛河交汇之处」的角度则是在巴刹口的大桥上。
![]() |
拍摄地点 - 巴生河东岸 谷歌地图坐标:3°08'54.6"N 101°41'46.1"E |
![]() |
拍摄地点 - 巴刹口大桥 Lebuh Pasar Besar 谷歌地图坐标:3°08'49.5"N 101°41'42.4"E |
5 旧巴刹广场 Medan Pasar Kuala Lumpur
中午12时30分:吃过午餐后通过鹅唛河的行人天桥绕了个远路(再近距离看一遍,顺便补拍照片作为素材——话说行人天桥上的风景真的不错,四周都是历史古迹,同样适合打卡;只是不知为何在鹅唛河和占美清真寺之间的小路空气中飘着一股臭味)来到旧巴刹广场 (Old
Market Square) ,准备在最后一个哈柏克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前打卡。
![]() |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和占美清真寺之间的行人天桥 |
![]() |
鹅唛河 Sungai Gombak |
很是不巧,撞上了吉隆坡市政局为旧巴刹广场进行的美化工程,游客只能站在马路旁远观,不得靠近。探头观望,发现旧巴刹广场的花坛工程似乎已完成,种了各类花草树木——等树苗长大、树荫蔽天,此处定是散步宝地。
![]() |
旧巴刹广场 Medan Pasar Kuala Lumpur 谷歌地图坐标:3°08'49.9"N 101°41'45.2"E |
资料:1870年代,旧巴刹广场曾是叶亚来所兴建的吉隆坡旧巴刹原址,有传统市场、药材店、赌场、鸦片馆、妓院等,直到1885年叶亚来去世后土地才被英殖民政府强制征收
[52],旧巴刹也被竣工于1888年的中央市场 (Central Market) 取代
[53][54][55]。身为政府建筑师的哈柏克在1907年为吉隆坡洁净局 (Sanitary
Board)
准备了旧巴刹广场的三层楼店屋设计指南——两种带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设计方案,其中第
4、8、10、12、14、16、18、20 和 22 号店屋遵循了指南 [56]。
![]() |
店面有着相似的女儿墙、窗框装饰和栏杆 |
于此这趟以「收集建筑师哈柏克在吉隆坡的建筑作品」为主题的吉隆坡步行之旅正式告一段落。当天走完这一大圈后兴致依旧极高,不觉疲惫,当下继续往南走,走过茨厂街和苏丹街,在商务印书馆买了两本书,再去参观慕名已久的陈氏书院——啊,那段经历得另开一篇游记来叙述。
-完-

后续游记推荐:隆雪陈氏书院
[吉隆坡/景点] 隆雪陈氏书院——欣赏岭南建筑之美

延伸阅读:2022年 吉隆坡步行路线 I
[吉隆坡/老街] 从苏丹街 (Jalan Sultan)
走到独立广场!不一样的吉隆坡半日游!
附录:按完成设计的年份来排列建筑师哈柏克的11个作品

苏丹阿都沙末大厦
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
旧称:新政府办公室大楼
Government Offices
1895年参与设计 ~ 1897年竣工
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
旧称:新政府办公室大楼
Government Offices
1895年参与设计 ~ 1897年竣工

城市剧院
Panggung Bandaraya
旧称:吉隆坡旧市政厅
Municipal Office and Town Hall
1901年设计 ~ 1904年竣工
Panggung Bandaraya
旧称:吉隆坡旧市政厅
Municipal Office and Town Hall
1901年设计 ~ 1904年竣工

国家纺织博物馆
Muzium Tekstil Negara
旧称:马来联邦铁路办公室
FMS Railway's Central Office
1902年设计 ~ 1905年竣工
Muzium Tekstil Negara
旧称:马来联邦铁路办公室
FMS Railway's Central Office
1902年设计 ~ 1905年竣工

旧邮政总局
Pejabat Pos Besar Lama
Pejabat Pos Besar Lama
1902年设计 ~ 1907年竣工

占美清真寺
Masjid Jamek
Masjid Jamek
1908年设计 ~ 1909年竣工

雪兰莪皇家俱乐部
Kelab Diraja Selangor
Kelab Diraja Selangor
1909年设计 ~ 1910年竣工

吉隆坡火车站
Stesen Keretapi
Kuala Lumpur
Stesen Keretapi
Kuala Lumpur
1908年设计 ~ 1911年竣工

旧测绘局
Pejabat Ukur FMS Lama
Pejabat Ukur FMS Lama
1909年设计 ~ 1911年竣工

旧最高法院大厦
Mahkamah Tinggi Lama
Mahkamah Tinggi Lama
1912年设计 ~ 1915年竣工

马来亚铁道公司总部
Ibu Pejabat Keretapi
Tanah Melayu
Ibu Pejabat Keretapi
Tanah Melayu
1913年设计 ~ 1917年竣工
参考资料
[8] Nor Hafizah Annuar and M.Gul Ahdeniz (2017)
An Architectural Study on the Railway Station Buildings in
Malaysia during British Era, 1885-195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11 (7). pp.1872-1880
Source: https://www.academia.edu/35912252/An_Architectural_Study_on_the_Railway_Station_Buildings_in_Malaysia_during_British_Era_1885_1957
[24] 张集强/钟楼怪人 (sinchew.com.my)
[52] Kuala Lumpur Heritage Trails - Market Square
(2013)
Source: https://badanwarisanmalaysia.org/wp-content/uploads/2013/10/market-square.pdf
Source: https://badanwarisanmalaysia.org/wp-content/uploads/2013/10/market-square.pdf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