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瓜拉姆拉游记 [1/3]:高打瓜拉姆拉 Kota Kuala Muda
高打瓜拉姆拉 (Kota Kuala
Muda,或译为高打瓜拉姆达、哥打瓜拉姆拉、哥打瓜拉姆达,简称高打 /
哥打),是位于马来西亚吉打州南部瓜拉姆拉 (Kuala Muda)
县的一座小镇。小镇坐落在姆达河 (Sungai Muda)
河畔,和槟城州威省隔河相望,距离双溪大年约18公里。
瓜拉姆拉没有统一译名,早期也被译为瓜拉慕达、高朥武拉、瓜拉武拉、高拉武拉、高拉母拉或瓜拉武朥等。虽然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于2021年出版的《华文译名手册3》中规范其译名为「瓜拉姆达」,不过目前报社、媒体和当地机构 (慈济宫和训蒙华小) 都采用「瓜拉姆拉」作为中文译名,本游记也将采用后者。
![]() |
图 2:高打瓜拉姆拉小镇 |
1 高打瓜拉姆拉 Kota Kuala Muda
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晴。
在那个平静而无风的早晨,我们出发前往位于双溪大年西南方的小镇高打瓜拉姆拉,取道一号公路和
K14 州级公路,车程约三十分钟。小镇处于前往默迪卡沙滩 (Pantai Merdeka)
的必经之路上——多次驱车去默迪卡沙滩,却不曾在这座小镇驻足。
![]() |
图 4:双溪大年到高打瓜拉姆拉的路线 |
在抵达小镇之前会经过一个路口,路口转左上桥就能前往槟城威省。却说槟城威北县的峇东孟达哈里
(Permatang Bendahari) 和高打只隔一条姆达河 (Sungai
Muda),两者自18世纪初起就是人们往返于槟榔屿、威省和吉打之间的主要码头,曾经繁荣一时,如今在峇东孟达哈里仍能见到警察局、金店、当铺和一座古老的码头。据悉在警察局附近还有一座木结构百年清真寺,不过在90年代被国家博物馆馆方迁至雪兰莪,具体位置不明
[4][5]。
横跨姆达河的舢舨摆渡服务 (perahu tambang)
延续多年,是带动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不过在2008年高打瓜拉姆拉大桥竣工后就被迫停止运作。高打一侧的旧码头因防洪工程而被拆除,峇东孟达哈里一侧的旧码头幸存却荒置至今,为这段过往历史留下痕迹
[4]。
![]() |
图 7:抵达高打小镇 |
![]() |
图 8:流经高打瓜拉姆拉小镇东侧的 特鲁斯河 Sungai Terus |
早上10时22分:我们把车停在玛拉小型商场 (Arked MARA Kota Kuala Muda)
前的公共停车位,先在小镇里走一圈。
![]() |
图 10:高打拉惹清真寺 Masjid Kota Raja 5°35'12.3"N 100°22'27.4"E |
商场对面的是小镇里最古老的清真寺——高打拉惹清真寺 (Masjid Kota
Raja),清真寺范围内有一门年代为1880年的古炮,以此推断清真寺至少在1880年就已存在。清真寺最早是木结构建筑,后改用河沙和石头砌成;最后一次改建完成于1969年,形成如今的模样
[6][7]。
![]() |
图 11:沿着大路走向T字路口 |
沿着大路走向T字路口,就是高打瓜拉姆拉训蒙华小。根据资料,训蒙学校于1911年由当地华社先贤林玉贵、邱名创、邱文招、黄金庆等人倡办,创立初期学生50余人,首任校长为李俊卿,暂借慈济宫戏台作为教室。如今所见的校舍在1958年竣工。截至2025年3月,训蒙华小有41位学生,其中8位是华裔;目前是高打区唯一拥有精明课室的学校
[9][10]。
![]() |
图 12:高打训蒙国民型华文学校 SJK(C) Hoon Bong, Kota Kuala Muda 5°35'11.4"N 100°22'23.8"E |
![]() |
图 13:位于路口的训蒙华小 |
![]() |
图 14:路口转左走入小镇 |
T字路口转右前往默迪卡沙滩,转左则进入这个平静的小镇。在网络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这座小镇的确切路名资料,目前只能根据店屋地址来判断路名,具体路段边界或有谬误:
![]() |
图 15:高打瓜拉姆拉小镇 不那么准确的地图 |
首先步入的是 Jalan
Market——应该是从邮政局开始,包括十来间店屋、老巴刹和慈济宫,止于 Jalan
Sungai Emas 的路口;不过与慈济宫同排的店屋中有一间摩托车维修店,其地址标明是 Jalan Speers,因此
Jalan Market
也可能只止于巴刹。邮政局旁有一条小路,可通向马来甘榜和姆达河畔,在马来甘榜和姆达河之间有一座二战时期英国人留下的立方体碉堡
(kubu British) 。
![]() |
图 16:高打瓜拉姆拉邮政局 Pejabat Pos Kota Kuala Muda 5°35'08.8"N 100°22'24.2"E |
![]() |
图17:二战碉堡 kubu British 截图自谷歌地图街景功能 (2019) 5°35'08.9"N 100°22'21.7"E |
![]() |
图18:Jalan Market, Kota Kuala Muda |
Jalan Market
的店屋大门朝东,只有三间开门营业,一间没有招牌,店外摆着很多晒衣架和多用途铁架;另外两间则分别是福财脚车商 (Hock Chai
Kedai Basikal) 和金實多傢俬 (Kedai Perabut K.S.
Furniture),脚车店内有一老一少,正在专心修理脚车。
![]() |
图 19:Jalan Market 店屋 |
![]() |
图 20:福财脚车商 Hock Chai Kedai Basikal |
早上10时25分:转角处有一座公共巴刹 (Pasar Awam Kota Kuala
Muda),木结构建筑,看着很有年代感,建造年代不明。巴刹角落有不少叠在一起的空篮子,篮子都被晒得脱了色,不知还有没有人在打理这座巴刹——至少目前可知在星期四早上无人开档。
![]() |
图 21:高打公共巴刹 Pasar Awam Kota Kuala Muda 5°35'07.0"N 100°22'24.5"E |
![]() |
图 22:摩托车修理店 店屋崭新 Kedai Motosikal CJ Racing Motor |
1.1 慈济宫 Rumah Berhala Chu Chi Kong
![]() |
图 23:高打瓜拉姆拉慈济宫 Rumah Berhala Chu Chi Kong 谷歌地图坐标 | 5°35'06.5"N 100°22'25.6"E |
距离巴刹不远就是高打瓜拉姆拉慈济宫。慈济宫主祀保生大帝,副祀福德正神和注生娘娘;每逢农历三月十五举办保生大帝千秋宝诞庆典。每年正月初九天公诞,庙方则会安排戏班上演八仙贺寿环节——八仙在天公诞当晚会走出庙宇,向门前有摆供桌拜天公的人家贺寿,属于当地独特文化
[11]。
![]() |
图 24:站在慈济宫篱笆外观望 |
当时神庙没有开门,也没有标明开放时间,我们只站在篱笆外观望。慈济宫庙宇构造和槟城蛇庙相似,主殿前带拜亭,左右各有一护室,护室采用水式山墙;不过慈济宫山墙有祥云成群,凤凰驻于祥云之上,甚是特殊。主殿和拜亭皆有华丽剪粘脊饰,屋脊上是双龙戏珠,垂脊末端有小巧的排头,值得驻足端详。
![]() |
图 25:主殿和拜亭皆有华丽剪粘脊饰 |
![]() |
图 26:慈济宫山墙有祥云成群 凤凰驻于祥云之上 甚是稀有 |
![]() |
图 27:慈济宫拜亭垂脊的排头 |
据悉慈济宫正门上方有一块年份为光绪十四年的牌匾「大道苍生」,以此推测高打慈济宫至少在公元1888年就已存在
[12];而从庙内的《重修慈济宫石碑》和芳名录可得知慈济宫在中華民國元年
(1912年)、农历丙午年 (1966年) 和农历丙子年 (1997年) 各经历一次重建工程
[13][14][34]。正门对联「慈悲孚下圡 濟用洽羣生」年份则是天運辛亥 (1911年)
孟冬吉旦 [15],可谓百年老庙。
![]() |
图 28:慈济宫戏台 至少在1911年就已存在 |
![]() |
图 29:慈济宫附近的店屋 |
![]() |
图 30:Jalan Speers 老店屋 |
继续沿着老街往前走,经过与大街 Jalan Sungai Emas
的路口,北侧角头间则是一间巫裔餐厅,餐厅里有两三桌客人在吃早餐;南侧则是一排老店屋,只有一家五金店开门营业。却说这排老店屋的尾端有一座典型的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也是镇上唯一一座带有精致立面的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
![]() |
图 31:典型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 5°35'04.6"N 100°22'27.0"E |
店屋底层立面有中式气窗、金漆雕花木门和窗下两排花砖;二楼则有三扇彩色玻璃扇形窗、壁柱和拱顶石装饰。墀头有各类花草浮雕,中间还有一排剪瓷雕,精致豪华。
![]() |
图 32:墀头有各类花草浮雕 |
![]() |
图 33:两层楼之间的剪瓷雕装饰 |
店屋门楣上有堂号「西河」,应是林氏人家。正想走近去端详,瞧见店屋底层左侧木窗敞开,室内似有吊扇在转动,便停下脚步。无意打扰住户,站在远处欣赏即可。作为镇上独特的晚期海峡折衷式店屋,此店屋的过往历史令人好奇,其建造者想必是高打镇内颇具社会地位的富商吧。无奈网络上完全没有相关资料,也不曾有人提及这座店屋。
![]() |
图 34:高打瓜拉姆拉老店屋 |
![]() |
图 35:乍看之下像是燕屋的四层楼建筑 |
![]() |
图 36:继续沿着老街走 |
意外从河边店屋上的旧招牌确认了这条路的名字——Jalan Speers。根据资料,此路在1914年得名,取自时任南吉打区助理警察总监斯佩尔斯 (W.E. Speers) 之名 [2]。
![]() |
图 37:河边店屋的旧招牌 |
关于斯佩尔斯 William E. Speers (?-1946)
斯佩尔斯来自爱尔兰,在1906年从霹雳州马来联邦警察调任至吉打州高打瓜拉姆拉总警长
(Chief Inspector),由一位巫裔警长、五位士官和二十八位警官协助;1909年升任助理警察总监 (Assistant
Comissioner of Police) ,成为南吉打区的首席警官,既负责南吉打区的护林员 (forest ranger) 之外,也负责处理瓜拉姆拉的出口税务相关事宜 [2]。
1916年,位于大街的双溪大年警察局竣工,斯佩尔斯随着瓜拉姆拉县警察局一起迁离高打瓜拉姆拉。1922年,斯佩尔晋升为警察总监
(Commissioner of Police) [2][16],任职期间成立特殊警队 Polis Sipahi
来负责苏丹王宫、王储宫殿和顾问官居所 [17]。斯佩尔斯于1929年退休
[2],退休后回到北爱尔兰的拉恩 (Larne),最终在1946年与世长辞 [18]。
![]() |
图 38:转头便见到远处的拱门遗址 |
1.2 高打瓜拉姆拉拱门遗址 Pintu Gerbang Kota Kuala Muda
早上10时31分:来到高打瓜拉姆拉拱门遗址 (Pintu Gerbang Kota Kuala
Muda) 前。这座拱门本是吉打王室于18世纪初所建造的「高打
(kota)」或宫城的一部分,宫城在1821年被暹罗军摧毁,只留下一座拱门。因此拱门成为瓜拉姆拉县的古迹代表。但凡谈及瓜拉姆拉县的历史,必有此拱门作为象征。
![]() |
图 39:高打瓜拉姆拉拱门遗址 Pintu Gerbang Kota Kuala Muda 谷歌地图坐标 | 5°35'05.8"N 100°22'29.4"E |
白色拱门外层斑驳,红砖暴露在阳光下,野花从砖缝间盛开,枯萎的树根趴在裂痕上——或许曾有一棵小树在拱门上茁壮成长。拱门整体装饰简洁,以线条和几何图形为主,拱心石处有类似新月和星星
(或小花) 的浮雕。
![]() |
图 40:拱心石处类似新月和星星的浮雕 |
![]() |
图 41:高打瓜拉姆拉拱门背面 |
![]() |
图 42:暴露在阳光下的红砖 |
网络上曾有人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到访此地,并且记录:拱门附近还有一座宫城砖墙的考古遗址,其地基还有贝壳
[19][20],除此之外相关资料一片空白。当时我站在拱门前看了一圈,附近都是有人居住的民宅,没见到考古遗址的亭子、路牌或招牌,目前猜测唯一可能的方位是在拱门东北方的树林中。
![]() |
图 43:拱门东北方的树林中似乎有些建筑 草木茂密过膝 没敢深入探索 |
![]() |
图 44:拱门遗址前的石碑 |
关于这座拱门是何人所建,目前资料有两个说法:一、得到地方治理权的王室成员
(王储东姑依布拉欣, Tunku Ibrahim) 在1804年就已经建成的宫城拱门
[2];二、苏丹阿末达祖丁二世 (Sultan Ahmad Tajuddin Halim Shah II)
在1811年把吉打行政中心从哥打士打 (Kota Setar)
搬到高打瓜拉姆拉,并在当地建起宫城 [21]。后来他也在马莫河畔的三座小岛
Pulau Tiga
建造宫殿,该王宫和高打瓜拉姆拉宫城一样在1821年遭到暹罗军摧毁。
对这段历史的具体来龙去脉有兴趣者可以参考附录:高打瓜拉姆拉简史。
对这段历史的具体来龙去脉有兴趣者可以参考附录:高打瓜拉姆拉简史。
![]() |
图 45:拱门装饰以线条和几何图形为主 |
![]() |
图 46:拱门遗址所在的街道 Jalan Ahmad |
高打瓜拉姆拉拱门遗址所在的这条道路在1914年得名,名叫 Jalan Ahmad 或
Jalan Haji Ahmad,名字源自瓜拉姆拉县的第一任县官仄阿末 (Che Ahmad bin Md
Isa) [s1]。
关于仄阿末 Che Ahmad bin Md Isa
仄阿末生卒年不详,来自印尼苏门答腊棉兰的日里 (Deli),因而也被人称呼为 Che Mat Deli [2][22]。他曾在亚罗士打法院任职,娶瓜拉姆拉领主 Abdul Rahman 之女为妻,1906年被委任为瓜拉姆拉县官,办事勤恳,直到1930年退休,是瓜拉姆拉历史中第一位县官,也是任职最长的县官 [2]。
当时的县官 (district officer, D.O.) 直接向吉打州议会 (State Council) 负责,职责范围包括促进县市发展、走访县内各个园丘和矿山、解决投诉、处理土地局相关事宜 (收取地税与解决土地纠纷) 和监管县级部门 (矿务局、工程局、医院和监狱)。县官在1909年之前甚至身兼地方法官 (district magistrate) 之职,后因花费太多时间、影响县官其他公务而被取消 [2]。
关于仄阿末 Che Ahmad bin Md Isa
仄阿末生卒年不详,来自印尼苏门答腊棉兰的日里 (Deli),因而也被人称呼为 Che Mat Deli [2][22]。他曾在亚罗士打法院任职,娶瓜拉姆拉领主 Abdul Rahman 之女为妻,1906年被委任为瓜拉姆拉县官,办事勤恳,直到1930年退休,是瓜拉姆拉历史中第一位县官,也是任职最长的县官 [2]。
当时的县官 (district officer, D.O.) 直接向吉打州议会 (State Council) 负责,职责范围包括促进县市发展、走访县内各个园丘和矿山、解决投诉、处理土地局相关事宜 (收取地税与解决土地纠纷) 和监管县级部门 (矿务局、工程局、医院和监狱)。县官在1909年之前甚至身兼地方法官 (district magistrate) 之职,后因花费太多时间、影响县官其他公务而被取消 [2]。
作为瓜拉姆拉县官期间,仄阿末曾有成功逮捕奇人 Toh Poh 的逸闻。根据1911年报章 The Straits Echo 上的记载:据说那位奇人精通法术,百毒不侵、能施法凭空消失、变出食物和治愈伤者云云,因而追随者众多;他在宋卡
(Singgora) 和百大年 (Patani)
的边界一带掠夺骚扰村民多年,暹罗军始终抓不到他,使得村民闻风丧胆。得知 Toh Poh 来到吉打境内后,当时身处华玲的县官仄阿末便独自进入森林,装作忠实的追随者、认真学习术法,成功博取奇人的欢心和信任。一日,仄阿末告诉他:「吉打苏丹想要邀请你去见一面」,他深信不疑,高兴地随着仄阿末一起坐船来到瓜拉姆拉。仄阿末让他独自乘坐一艘船、众位追随者乘坐另一艘船,并派遣大批警察来「护送」他们。在靠近河岸监狱的时候,警察趁其不备制住了他、同时逮捕所有追随者。仄阿末因此获得暹罗国王的奖赏
[2][23]。
沿着
Jalan Ahmad
步行,可见街道南侧的是较新的店屋,当时只有一家摩托车维修店和连锁店 Mr.DIY
开门营业;北侧的店屋是木结构单层传统老店屋,蓝色闸门上有一排通风网,不过锌板屋顶严重失修,看似荒置许久。
![]() |
图 48:年久失修的木结构店屋 |
![]() |
图 49:年久失修的木结构店屋 |
早上10时34分:回到高打瓜拉姆拉大街 Jalan Sungai
Emas。大街相对热闹,大部分传统店铺都由华人经营,有摩托车修理店、脚车修理店、杂货店、五金店和肥料店;老店屋外没有招牌,站在街上只能看到竹帘上模糊的商号。
![]() |
图 50:高打瓜拉姆拉大街 Jalan Sungai Emas |
![]() |
图 51:通向 Jalan Speers 的路口 |
根据资料,每逢星期一早晨,高打瓜拉姆拉小镇里都有大型早市
Pekan Senayan Kota Kuala Muda (
Senayan 在吉打方言意为星期一),范围包括主要街道 Jalan Sungai
Emas、Jalan Speers 和 Jalan Ahmad,很是热闹 [24]。
![]() |
图 52:高打大街 Jalan Sungai Emas |
星期四早晨十时的大街
Jalan Sungai Emas 车流量不大,偶尔才有一辆轿车或摩托车缓缓驶来,停在其中一间店屋门前。路上只有我一个四处观望拍照的行人,其他都是当地居民或店主,对小镇周遭景物是再熟悉不过。
走在老街上,见到一位穿着白色背心、正在收拾店里纸皮的的华裔老翁、发现一位站在五脚基内晒衣服的妇女,看到一位骑着摩托来光顾杂货店的巫裔大叔。四周如此平静,时间仿佛变得慢了许多,不禁放轻脚步。
![]() |
图 53:高打大街老店屋 |
走在老街上,见到一位穿着白色背心、正在收拾店里纸皮的的华裔老翁、发现一位站在五脚基内晒衣服的妇女,看到一位骑着摩托来光顾杂货店的巫裔大叔。四周如此平静,时间仿佛变得慢了许多,不禁放轻脚步。
![]() |
图 54:大街50号和51号老店屋 黃清泉貿易商和振德杂货店 |
![]() |
图 55:高打老街五脚基一景 |
![]() |
图 56:肥料与农具店 立達 Deltet Sdn Bhd |
![]() |
图 57:高打大街西侧老店屋 |
![]() |
图 58:高打大街 Jalan Sungai Emas |
在大街
Jalan Sungai Emas
东侧靠近玛拉商场的路段有一排严重损毁的店屋。根据东方日报的新闻资料,这九间老店屋是在2023年9月遭到祝融光临,分别是住家、电器店、两间家私店、两间杂货店、洋货店、当铺和理发店,泉发洋货店东主一家三口葬身火海
[25]。
![]() |
图 59:在2023年9月被烧毁的老店屋 |
![]() |
图 60:曾是当铺的老店屋 |
![]() |
图 61:不远处就是玛拉小型商场 |
![]() |
图 62:回头再看一眼高打大街 |
1.3 玛拉小型商场 Arked MARA Kota Kuala Muda
![]() |
图 63:高打玛拉小型商场 Arked MARA Kota Kuala Muda 谷歌地图坐标 | 5°35'10.1"N 100°22'26.6"E |
早上10时40分:绕了高打小镇一圈,没见到有任何营业中的华人茶餐室,便回到玛拉小型商场吃早餐。商场内有好几摊马来食肆和一间杂货店,空旷通风,食肆前各排有桌椅,厕所很干净,入门费每人五十仙。
![]() |
图 64:小贩中心内的一号食肆 |
我们最终选择了靠近大街的一号食肆,食肆前有一位正在制作 roti canai 的大叔。我们各点了一份 roti telur bawang (大葱加蛋的印度煎饼),香喷喷的煎饼在大约五分钟后上桌。
![]() |
图 65:制作 roti canai 的炉台在路边 |
![]() |
图 66:roti telur bawang (RM3.00) |
小碗中盛着淡黄色的
dhal,味道特别香浓,与众不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后来在亲友偶然捞出一小块鸡骨后众人才有了猜想——应是加入骨头来熬煮!大叔贴心地把煎饼切成方块,每一块煎饼里都塞满了鸡蛋和大葱,口感非常丰富,第一次想要以「饱满」来形容一片
roti canai,不可思议,值得推荐。
![]() |
图 67:出发前往瓜拉姆拉海啸纪念馆 |
-未完待续-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吉打州的小镇风情、旅游景点、美食和好去处的介绍与游记,都列在吉打州旅游景点系列页面中,若有兴趣,可点击链接进入页面看看。
附录 I:高打瓜拉姆拉简史
高打瓜拉姆拉,最初名为瓜拉姆拉 (Kuala Muda),在18世纪之前本是一座马来渔村,18世纪中叶转变成以农业为生,比如种稻、狩猎、采集水果和森林产物,有的则作为工匠、木匠或铁匠等职业,生活自给自足
[2]。18世纪末,高打瓜拉姆拉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受季候风影响的内陆港——而迅速发展成贸易中心,通过姆达河接收来自内陆地区
(华玲、瓜拉吉底、高乌) 的锡矿、椰子、稻米和森林产物
(藤、竹、象牙),再把外地的盐、棉花和衣服等货品送进内陆地区 [2]。
![]() |
图 68:高打瓜拉姆拉、姆达河与内陆地区 不那么准确的地图 |
19世纪的瓜拉姆拉由地方大臣 (pembesar
daerah) 管理。根据吉打传统行政制度,州内所有土地都属于苏丹,苏丹任命王室成员或贵族作为地方大臣来管理州内各个地区。作为苏丹的代表,地方大臣负责收税和维持地方秩序,在确保人民安全的同时,地方大臣有权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其管辖土地范围内居住或耕种;人民则需要服从徭役 (kerah) 作为回报。地方大臣可保留部分税钱,剩下的全上缴给苏丹。苏丹可随时撤换地方大臣,重要决策必须经过苏丹同意才能执行。1804年,苏丹阿末达祖丁二世 (Sultan Ahmad Tajuddin Halim Shah
II) 登基,其弟东姑依布拉欣 (Tunku Ibrahim) 同时被立为王储 (Raja
Muda),被封为瓜拉姆拉地方大臣 [2][26][27]。
虽有多份资料指出:苏丹阿末达祖丁二世曾在1811年把吉打首都迁至高打
[1][21][26][28],不过在《吉打纪年》中记载的是苏丹前往 Kota Kuala ,注释为吉打港口 Kota Kuala Kedah,而非高打
Kota Kuala Muda [27],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考究。无论如何,可以确认的是苏丹于1820年代在马莫河畔的三座小岛 Pulau Tiga 建造王宫,并命人挖通姆达河与马莫河之间的特鲁斯河 (Sungai
Terus),打通了高打、马莫和新文英之间的水路,船只成为瓜拉姆拉县内的主要交通工具
[2]。
由于瓜拉姆拉贸易蓬勃富饶、税收相对较高,曾有吉打王室成员针对瓜拉姆拉地方大臣的归属而进行权力争斗,甚至要求暹罗总督出手干涉,详情可见附录II:1804至1821年间的吉打王室斗争。1821年,时任王储东姑雅谷
(Tunku Yaakob) 和暹罗六坤王 (Raja Ligor)
合作侵略吉打,挥军一路南下,大量民房被毁,生灵涂炭,高打在同年被暹罗军占领。吉打传统行政制度和饷码制度在暹罗统治期间得以保留,瓜拉姆拉仍然由地方大臣管理
[2]。
在1786年英国人开发槟榔屿后,华人开始迁往瓜拉姆拉,在高打瓜拉姆拉港口形成聚落;他们和当地居民与地方大臣关系友好,向当地居民购买锡矿和森林产物并转售给槟榔屿商人来营生 [1][2]。后来得到地方大臣信任的华商可获得承包「饷码」,即向地方大臣支付一笔固定金额后可代表地方大臣去收税和港口稅,保留额外税收
[29]。根据资料,槟榔屿华商 Che Toah 和 Che Seong
在1825年承包「饷码」,可收取港口税和经营罂粟农场;他们后来再把收税的「饷码」交由当地商人峇峇成 (Baba Seng) 承包 [2][28]。有记载称瓜拉姆拉在18世纪曾有一位华人甲必丹,具体身份不明 [30]。
19世纪末,华商开始向苏丹申请承包「饷码」,项目扩展至罂粟、稻米、猪肉、木材、典当、酒业、赌博业、矿业和林业等等,每年需向吉打苏丹支付一笔名叫 hasil tanah 的费用,饷码到期后需支付另外一笔费用来更新;这些从饷码制度收到的款项成为了吉打苏丹的重要收入来源。当时在瓜拉姆拉、居林和哥打士打的经济发展中都有华人的身影
[2]。
高打瓜拉姆拉成为吉打当时第二大城市,市内有人开设经营鸦片馆、赌场和妓院,吸引来自槟榔屿和亚罗士打的华裔富商或马来贵族聚集在此享乐与打发时间,饮酒作乐,灯红酒绿,夜夜笙歌,高打因此也获「东方的蒙地卡罗」的称号 [2][28]。由于和英国人统治的槟城威省仅隔一条姆达河,英国警方无法跨境执法、需要时间和吉打警方交涉,因此常有罪犯从威省逃匿至瓜拉姆拉,瓜拉姆拉后来甚至成为黑社会盘踞的大本营,恶名昭彰
[2]。
1905年,吉打州负债累累,欲向暹罗贷款。暹罗方提出条件:吉打需要成立州议会 (State Council) 来协助苏丹处理州务,并接受暹罗指派的一名财务顾问来处理债务
[1][2]。传统行政制度从此被州议会制度取代,州内土地被重新划分成七个县,瓜拉姆拉是其中之一;瓜拉姆拉县的行政范围扩大至锡
(Sik) 和华玲 (Baling),高打则被选为县府,由一位县官 (pegawai daerah)
负责管理,旧制度中的地方大臣 (pembesar daerah) 一职得到保留 [2]。
作为瓜拉姆拉县的行政中心,县级政府机构如警察局、医院、法庭、监狱、电报局和邮政局陆续在高打成立。1909年,英国和暹罗签订曼谷条约,英殖民政府正式接管吉打州统治权,饷码制度被废除,其他政府部门如财政局 (Treasury, 1910)、洁净局 (Sanitary Board, 1912) 和鸦片专卖局 (Chandu Monopoly Department) 成立。部分政府机构以改装店屋作为办公室。连接高打和双溪大年的第一条道路则在1913年竣工 [2]。
![]() |
图 73:K14 州级公路 |
-----
附录II:1804至1821年间的吉打王室斗争
吉打第二十任苏丹——苏丹阿都拉·穆卡兰·沙 (Sultan Abdullah Mukarram Shah)
在1797年驾崩后留下21位子嗣,10位王子和11位公主
[31];由于王子尚且年幼,因此吉打贵族推举苏丹阿都拉之弟继任苏丹,即苏丹迪拉乌丁·穆卡兰·沙二世
(Sultan Dhiauddin Mukarram Shah II)。1800年,苏丹迪拉乌丁二世和代表东印度公司的时任槟榔屿总督乔治李特 (Sir George Leith)
签署协议,内容包括苏丹同意把槟榔屿对岸——从瓜拉吉辇 (Kuala Kerian) 到姆达河 (Sungai Muda)
的土地交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公司答应支付吉打总共一万西班牙元 (rial)
等十四项条款 [26][27]。
1801至1802年间,苏丹阿都拉之子东姑班格兰 (Tunku Pangeran)
前往暹罗觐见国王拉玛一世,讲述苏丹迪拉乌丁二世和英国人的协议,并请求国王协助他登上王位。拉玛一世便派了五千士兵护送他回到吉打,并要求苏丹迪拉乌丁二世退位。1804年9月,苏丹阿末达祖丁二世 (Sultan Ahmad Tajuddin Halim Shah
II) 顺利登基,其弟东姑依布拉欣 (Tunku Ibrahim) 同时被立为王储 (Raja
Muda),退位的前任苏丹东姑迪拉乌丁则回到稼秧 (Kayang,如今的玻璃市)
[26][27]。
彼时王储东姑依布拉欣获赐玻璃市以北的地区行政权,唯沙敦 (Setul)
地区除外,因为那是由同为苏丹弟弟的东姑比斯努 (Tunku Bisnu)
所管辖。东姑依布拉欣因此拒绝这项任命,要求换成瓜拉姆拉的行政权,苏丹允之
[27]。
与此同时,包括王储东姑依布拉欣 (Tunku Ibrahim) 和东姑比斯努 (Tunku
Bisnu) 在内的八位王室成员要求苏丹分享英国人付给吉打的一万西班牙元
(rial),吉打朝政陷入混乱。为此王储和东姑比斯努二人前往宋卡和暹罗总督
(gabenor) 见面,要求总督整顿吉打政权。
1808年,暹罗总督带着大军压境,重新安排吉打行政权——吉打苏丹和王储地位保持不变,不过王储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姆达河流域,东姑比斯努则统治整个沙敦县
[26][28]。东姑比斯努仍不满足,想要管理富饶的瓜拉姆拉县,于是和暹罗总督觐见暹罗国王,进谗称吉打苏丹和缅甸
(Burma) 私下勾结 [21][26]。
1810年9月,暹罗国王决定进一步削弱苏丹权力,下令把沙敦 (Setul)
和仑古 (Lungu) 地区交给曾经帮助东姑比斯努的宋卡总督管理,铅河 (Sungai
Yan)、马莫河 (Sungai Merbok)
和姆达河流域则全都交由东姑比斯努管理,其中也包括瓜拉姆拉
[21][26]。有说法指出王储东姑依布拉欣拒绝交出瓜拉姆拉管理权并起兵造反,最终于1815年去世,其王储之位由东姑雅谷
(Tunku Yaakob) 接任 [21][32]。
1815年,东姑迪拉乌丁在稼秧 (Kayang)
因病驾崩,王储东姑雅谷想要获得稼秧的执政权,屡次向苏丹提议,都被拒绝,苏丹想要保留稼秧这片领地给东姑迪拉乌丁之子东姑尤索夫
(Tunku Yusof)
[21]。东姑雅谷于是便去找了六坤王,合作攻占吉打。暹罗军攻入吉打港口,烧杀抢掠、生灵涂炭,位于马莫
Pulau Tiga
的王宫被烧毁,高打也因此剩下如今的拱门。大批吉打人民跟随苏丹和王室贵族一起撤至英国人管辖的威省,大部分定居在威省北部
[28][33],如今在威北可见许多带有 permatang (马来语意为田埂)
和人名的甘榜,那些人名都是跟随苏丹一起撤至威省的部下 [21]。
-----
参考资料
[1] Wan Shamsuddin Mohd Yusof, Mohd Kasri Saidon,
Mohd Kasturi Nor Abd Aziz, Muhammad Safwan Mohd
A'seri, Kota Kuala Muda: Tinggalan warisan budaya. IN THE BOOK
Nasha Rodziadi Khaw, Nazarudin Zainun, Mokhtar
Saidin (Eds.). (2019),
Lembah Sungai Merbok-Muda dari Era Kemerosotan Kedah Tua hingga Pascakemerdekaan. Penerbit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2] K., Nadaraja (2016)
The Kuala Muda District: Histo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s of Kota Kuala Muda & Sungai Petani,
1905-1957.
UUM Press, Sintok.
[3] PINTU GERBANG KOTA KUALA MUDA
高打瓜拉姆拉拱门遗址前的石碑
「Tarikh pembinaannya dianggarkan sebelum kurun ke-18
masehi, kota ini pernah menjadi pusat pemerintahan dan
perdagangan yang penting di rantau ini. Barang-barang
yang diperdagangkan seperti bijih timah dan rempah
ratus menarik minat pedagang-pedagang dari negeri
China, India, Portugal, Belanda dan Inggeris.
Dalam tahun 1821, Tengku Yaakob (adinda Sultan Ahmad) dengan bantuan Siam telah menawan Kota Kuala Muda. Beberapa percubaan untuk menawan semula telah gagal dan akhirnya Sultan Ahmad Tajuddin memindahkan pusat pemerintahan ke Alor Setar. 」
Dalam tahun 1821, Tengku Yaakob (adinda Sultan Ahmad) dengan bantuan Siam telah menawan Kota Kuala Muda. Beberapa percubaan untuk menawan semula telah gagal dan akhirnya Sultan Ahmad Tajuddin memindahkan pusat pemerintahan ke Alor Setar. 」
[4] PENGKALAN TAMBANG PERMATANG BENDAHARI, SEBERANG PERAI
UTARA Oleh : Unit Pelancongan, Seni Dan Warisan ... - Komuniti
Kepala Batas | Facebook
https://web.facebook.com/KepalaBatasOfficial/posts/pengkalan-tambang-permatang-bendahari-seberang-perai-utaraoleh-unit-pelancongan-/1685631231491920/
[5] Mengimbau nostalgia di Permatang Bendahari | Buletin
Mutiara (2021.05.31)
https://www.buletinmutiara.com/mengimbau-nostalgia-di-permatang-bendahari/
[6] Photo by Norhasni Abu Hassan in Masjid Kota Raja -
Google Maps
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Masjid+Kota+Raja/@5.5867872,100.3740648,-38a,20y/data=!3m8!1e2!3m6!1sCIHM0ogKEICAgICm8-aVuwE!2e10!3e12!6shttps:%2F%2Flh3.googleusercontent.com%2Fgeougc-cs%2FAB3l90AdARfd-XSBpkigkzluuL5kwodyjpY0BRH-mevTfLiKaDGh8qQOSFVA3De4Iz1vQKVUZeOHHHZRgHZ3liDiNKNMpNQ3SrCRqbaFxCA9krj4dG032EXsQmeVW1MzAYRWFv-7hVTyxA!7i3264!8i2448!4m8!3m7!1s0x304ad91845cc9017:0x5b703c10eaa42be2!8m2!3d5.5867872!4d100.3743064!9m1!1b1!16s%2Fg%2F1q62kbfkg?entry=tts&g_ep=EgoyMDI1MDYxMS4wIPu8ASoASAFQAw%3D%3D&skid=54bbd1d1-1ad4-490a-8374-83f6c37dd46f
「 MERIAM INI DIASAKAN PADA TAHUN 1298H - 1880M
DIGUNAKAN SEBAGAI TANDA MASUK WAKTU BERBUKA PUASA DAN HARI RAYA 」
DIGUNAKAN SEBAGAI TANDA MASUK WAKTU BERBUKA PUASA DAN HARI RAYA 」
[7] Nur Haslina binti Elyas, Sejarah penubuhan Masjid Kota Raja dan kegiatan di masjid
tersebut. for Diploma Sains Semester 2 (2011)
https://2010203672.blogspot.com/2011/02/tajuk-sejarah-penubuhan-masjid-kota.html
https://2010203672.blogspot.com/2011/02/tajuk-sejarah-penubuhan-masjid-kota.html
[8] Mohd Hasanuddin Mohd Yusof, and Zuliskandar Ramli, (2021)
Budaya mewakaf meriam pada institusi masjid dalam masyarakat
Melayu sebelum abad ke-20. Jurnal Melayu, 20 (2). pp. 282-297. ISSN 1675-7513
https://journalarticle.ukm.my/18375/
[9] 细述‧华小 | 走过113年坚持有教无类 训蒙华小学生情同手足
- 地方 - 星洲日报 (2024.01.12)
https://northern.sinchew.com.my/news/20240112/northern/5283825?fbclid=IwY2xjawKXiB9leHRuA2FlbQIxMABicmlkETE1Z001U0E3WkxDWDhqcmFDAR6XsIXsBFFyjW0f3VY45ZMZhS7F9C3ksLlRx6AQQK9yS7Ua4bB7ftjASeA5uA_aem_RIhVoCoYkcvjp_D2akukJQ
[10]|吉打·双溪大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百年华小【高打训蒙小学】- 馬來西亞義和武道館 (@yeehoe_) |
TikTok 2025.03.07
https://www.tiktok.com/@yeehoe_/video/7479018124994546951
[11] 每年的天公诞,高打慈济宫都会安排八仙贺寿环节到每户祭拜天公,这也是我们高打几十年来
... - 高打瓜拉姆拉慈济宫-保生大帝 | Facebook
https://web.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JGFvHDrmFdGAwhikWG3Shxp9H2QCmEGtEZDYYDmyiipHr2WpMDaSp7YtKBY9Lrm3l&id=100069148521425
[12] 本地区社团,商业和住宅牌匾照片的收集 - 第11页 - 吉打/玻 -
佳礼资讯网
https://cn2.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36119&page=11
由网友 白玉书生 于2010年5月5日发表在佳礼资讯网的图片:
「作品:酬神贺匾
题字:大道苍生
年份:公元1888年
地点:高打瓜拉姆拉慈济宫
图解:这方牌匾立于大清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迄今已有122年的历史,该宫每年举行2次盛大的庆典,即历年正月初九日的玉皇大帝千秋宝诞及三月十五日的保生大帝爷宝诞。」
[13] 照片 - 高打瓜拉姆拉慈济宫-保生大帝 | Facebook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795577832757160&set=pcb.795578289423781
[14] 照片 - 高打瓜拉姆拉慈济宫-保生大帝 | Facebook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986502856997989&set=pcb.986505403664401
[15] 照片 - 高打瓜拉姆拉慈济宫-保生大帝 | Facebook
https://web.facebook.com/photo?fbid=749646850683592&set=pcb.749646940683583
[16] Pasukan Polis Kedah - Portal Rasmi Polis Diraja Malaysia
https://www.rmp.gov.my/infor-korporate/polis-diraja-malaysia/sejarah/pasukan-polis-kedah
[17] Sejarah Polis di Kedah - Sejarah Penubuhan Pasukan Polis Kedah
https://www.memori-kedah.com/page_pengenalan.php?p=2&idstopic=30&idskandungan=102&id=438&mtopic=4
[18] William Edmund Speers (abt.1870-1946) | WikiTree FREE
Family Tree
https://www.wikitree.com/wiki/Speers-543
[19] Kota Kuala Muda (Edisi BM) - Penang Travel
Tips
https://www.penang-traveltips.com/bm/malaysia/kedah/kota-kuala-muda.htm
[20] SENI LAMA MELAYU (MALAY OLDEN ART): Kota (Fort of) Kuala
Muda
https://artmelayu.blogspot.com/2011/03/kota-fort-of-kuala-muda.html
[21] Muhammad Safwan Mohd A'seri,Wan Shamsuddin Mohd Yusof, Nur Hudi'in Danu, Noor Salwani
Hussin, Kisah Sultan Ahmad Tajuddin Halim Shah II dan Penaklukan Siam
di Kedah. IN THE BOOK
Nasha Rodziadi Khaw, Nazarudin Zainun, Mokhtar Saidin (Eds.).
(2019), Lembah Sungai Merbok-Muda dari Era Kemerosotan Kedha Tua hingga
Pascakemerdekaan. Penerbit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22] A Malaysian in another world!: Catatan seminggu di Kota
Medan (Hari Kedua)
https://thaqibshaker.blogspot.com/2017/07/catatan-seminggu-di-kota-medan-hari.html
[23] NewspaperSG - Toh Poh. - Straits Echo Mail
(1911.12.08)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straitsechomail19111208-1.2.8?qt=%22che%20mat%20do%22&q=%22Che%20Mat%20DO%20%22
[24] Pekan Senayan Kota Kuala Muda atau di panggey jugak sebagai
pekan hari... | pekan kota kuala muda | TikTok
https://www.tiktok.com/@thegreaterkedah/video/7270440173970738440
[25] 火魔夜袭高打市镇烧毁9屋 一家三口葬身火海 | 社会 |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23.09.18)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society/2023/09/18/597536
[26] Buyong bin Adil, Haji. (1980). Sejarah Kedah. Kuala
Lumpur :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27] Muhammad Hassan bin Dato' Kerani Muhammad Arsyad, Ibrahim
Bakar (Ed.). (2024)
At-Tarikh Salasilah Negeri Kedah Darul Aman.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Kuala Lumpur. ISBN 978-983-49-4510-7
[28] 陈鸿洲《吉打风雨路》,2005
[29] 沈燕清《英属马来亚华人饷码制度探析》,《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4期
https://core.ac.uk/download/41450702.pdf
[30]
阮湧俰《吉打客家籍甲必丹与华人方言群社会的互动——以戴春桃与罗启立为个案》,文学硕士学位(中文系)论文,2013
eprints.utar.edu.my/779/1/MCHB-2013-0908836-1.pdf
[31] Kedah Genealogy Page 4 - The Royal Ark
https://www.royalark.net/Malaysia/kedah4.htm
[32] BATU ACEH: Makam Tunku Ibrahim - Raja Muda Daerah Kuala
Muda
https://batuaceh.blogspot.com/2010/12/makam-tunku-ibrahim-raja-muda-daerah.html
[33] Mohamed, Noriah and Salleh, Muhammad and Musa, Mahani and Saidin,
Mokhtar and Halimi, Ahmad Jelani and Othman, Mohd lsa and Abd. Aziz,
Sohaimi (2006)
Sejarah awal Pulau Pinang / Noriah Mohamed [et.al]. Project
Report. Pusat Pengajian llmu Kemanusiaan, Pulau Pinang.
[34] 追古思今: 瓜拉慕達之行二 :哥打小鎮的大歷史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4.html
https://huctan.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4.html
评论
发表评论